春意渐浓,姑苏区双塔街道二郎巷社区的紫藤花架下,一串串淡紫色的花穗如瀑布般垂落,微风拂过,花香与笑语交织,居民们或闲坐长椅赏花,或漫步谈天,一幅“老巷新生”的春日图景徐徐展开。
“往年花开时总怕架子不结实,今年改造后安全又漂亮,花开得都比往年热闹!”站在焕然一新的紫藤花架下,陈大蓉阿姨笑得比春花还灿烂。这座承载着居民回忆的花架,曾是二郎巷43号旁的一道风景,却因年久失修让居民“爱而不敢近”。木质结构腐朽、枝叶飞线乱穿、夜间无照明等问题,被细心的社区网格员一一记录,并迅速上报社区党委。
为让改造“改到居民心坎上”,社区党委连开多场“紫藤议事会”,从花架材质选择到长椅增设位置,从步道防滑设计到灯光亮度调节,居民意见被逐一纳入方案。最终,木质结构升级为防锈耐用的钢架,花架高度调整后既容得下紫藤垂挂的浪漫,又留足了居民活动的空间;花架旁增设的复古长椅,更成了老街坊们每日“打卡”的社交据点。
如今,紫藤花架下“人气”更旺。清晨,老人在这里晨练;午后,孩童绕着花架嬉戏;傍晚,居民们聚在长椅上唠家常。“以前晚上么么黑的,现在灯光暖暖的,步道平整安全,我们散步都多绕两圈!”家住二郎巷的王震感慨道。社区网格员每日巡查时,总会特意在花架下多停留片刻,听听居民的新建议。
“民生工程不仅要‘好看’,更要‘好住’。”二郎巷社区党委书记陈怡表示,紫藤花架的改造是社区“订单式”微更新的一个缩影。去年以来,社区通过网格巡查、居民议事会精准捕捉需求,先后完成楼道灯改造、停车位优化等 “小微”民生项目,让老小区焕发“逆生长”活力。
暮色渐深,紫藤花架下的灯光悄然亮起,映照着居民们的笑脸。花瓣随风飘落在步道上,几位老人正商量着要在花架下组织一场“春日茶话会”。从“忧居”到“优居”,二郎巷社区用一簇簇盛放的紫藤,串联起老街坊的旧记忆与新生活,也编织出基层治理的温度与智慧。春日的二郎巷,花开正好,幸福正浓。
通讯员:朱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