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5点
当第一缕晨曦穿透薄雾
阳山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阳山镇)高潮村的桃林
已奏响丰收进行曲
在沾满晨露的桃树下,一簇簇赤褐色的赤松茸正破土而出,村民周阿姨已在桃林间弯腰采收。“早上才冒头,晚上就能长一掌高!”她熟练地拨开覆盖着赤松茸的稻草垄,托起刚采到的赤松茸,笑纹里盛满丰收的喜悦。
赤松茸口感鲜美,营养价值高,是饮食中常见的食材,如今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新法宝”。通过“桃菌轮作”模式,高潮村巧妙利用水蜜桃休耕期(9月至次年2月)的空档种植赤松茸,不仅实现“一地双收”,更形成“稻草还田变肥料、桃菌共生促循环”的绿色农业链,作为高潮村重点打造的“党建+”赋能产业振兴项目,也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跨界合作
“甜蜜产业”与“林下经济”共生发展
走进高潮村的试验田,村民李大叔正忙着给赤松茸浇水。“以前冬天桃园就闲着,现在种上这‘金疙瘩’,一年到头都有收获。”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同时,还能创造更多收益,村民心里乐开了怀。
“专业公司提供菌种,农技专家指导,我们出土地和人工,种出来还能包回收!”这种“企业+村集体+专家”的种销模式,让村民吃下了“定心丸”。高潮村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一模式源于去年冬天与上海鹏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合作。该公司落户无锡的负责人因采购水蜜桃与当地桃农结识,提出利用桃林休耕期种植赤松茸的设想。
桃农最初对陌生品种心存疑虑,但得知赤松茸种植“零化肥农药、只需浇水管理”,且生长周期完美契合桃树农闲期,当即与村委商议。10月种植、春节前后采收,既不影响桃树的种植,还能帮助桃农增收,经过实地考察和技术论证,村委决定划出6亩试验田,利用桃树休耕期试种赤松茸。其中,露天种植与桃林种植对比试验同步开展,为后续推广积累经验。
生态循环
稻草变肥料 闲田变钱田
走进种植基地,桃树下覆盖着厚厚的稻草垄,赤松茸从缝隙中探出圆润的菌盖。周阿姨掀开一层稻草,指着下面肥硕的赤松茸说:“在农闲的时候,还可以来做临时工,赚一份工钱补贴家用,想想都很开心的!”
据了解,覆盖赤松茸的稻草不仅是培养基,采收后翻埋入土,还能变成桃树最好的有机肥。“稻草和稻壳拌土就是天然培养基,采收后翻埋还能肥田!”技术专家表示,这种种植方式可减少桃树枝秸秆焚烧污染,提升土壤有机质。
除了对环境的保护,桃田里种植赤松茸的经济效益同样可观。按当前统货回收价计算,农户利用100平方米桃林空地种植,一季可增收3000元左右。更灵活的是,农户可以选择赠送或销售给蜜桃季期间长期复购的忠实客户,不仅能够进一步维护客户关系,还能填补水蜜桃空白期的收入。目前,村里已联动饭店开发赤松茸特色菜,尝试用油炸等方式加工品相不佳的菌菇,实现菌菇“零废弃”。
上午9点,当天第一批收获的赤松茸已经被运到田埂边的仓库里。工人们正将鲜菇去泥称重,分类后进行真空包装,最后装入透着山野清气的素雅礼盒。
未来蓝图
科技赋能+农旅融合
“去年底首批试种的1500平方米赤松茸,今年清明前后已迎来丰收,目前日均产量达220斤。”相关负责人说,“首次尝试很成功,预计四月底全部采收完。”
尽管试种成功,但挑战仍存。“现蕾期要‘少吃多餐’,每天喷水4-5次,每次不超过10分钟;采收期则要‘饱灌勤排’,每次浇透后停水2小时。”为村里提供技术指导的食用菌专家钟卫东表示,赤松茸种植看似简单,但对基质配方、水分管理、温度控制等的技术要求十分高。接近丰收期,工人劳动强度也很大。
如何破解技术难题?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村里计划推广Y型种植模式,这类桃树林行距宽、便于机械化浇水,既保证通风透光,又便于田间管理,还能结合喷灌技术降本增效。
与此同时,高潮村正挖掘“林下经济”的多元价值,围绕“一村一特色”规划,亲子研学采摘、长寿健康IP打造等延伸产业很快也将提上日程。更令人惊喜的是,村里将试验把修剪的桃树枝粉碎后栽培木腐菌。“过去处理桃枝要花钱请人清运,如果试验成功,就能变废为宝,还能拓展产业链。”相关负责人说,“让桃农用‘零成本’的空闲时间多赚一份钱,才是我们的初衷。”
在阳山,乡村振兴不是空中楼阁。“桃菌轮作”既守住了水蜜桃主导产业,又激活了土地和劳动力的闲置资源,开辟了村民致富的新路子,为当地发展“林下经济”提供了样本。
桃花谢后菌菇香。阳山这片“甜蜜”的土地,正书写着“林下生金”的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