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之交,城市绿化迎来生长黄金期,也拉开了一场看不见的“养分争夺战”。近日,通安市政公司以“精准供给”为核心,通过科学施肥、病虫害防控、查缺补绿等系统性养护,为行道树与绿植构建健康生长环境,在方寸之间书写城市生态治理的“绣花功夫”。
精准施肥:定制植物“营养套餐”
针对不同树种的生长特性,通安市政推行“一树种一对策”养分管理。实施万棵行道树“复壮增绿”计划,采用分阶段施肥策略:春季以有机肥打底,待到夏季追加缓释肥,配合深根施肥技术,确保养分直达根系。通安市政针对雨后土壤松软期,采用机械与人工协同清除杂草,释放土壤养分空间,同步施用肥料,集中供给乔灌木生长所需。3月累计施复合肥9吨、尿素2吨,为万株行道树注入充足“营养剂”。
生态防控:构建植物“健康屏障”
病虫害与杂草是养分的“掠夺者”。通安市政坚持“预防为主”,建立常态化巡查机制,3月出动应急人员60余人次,处理倒伏树木8株,清理枯枝75处,结合药防遏制白粉病、锈病、蚜虫虫害等蔓延。
面对杂草与绿植的“养分竞争”,通安市政采用“机械+人工”双重除草,草坪机、绿篱机整形修剪调整草坪形态,结合人工通过使用甲托、使它隆、毒丝本等农药针对不同植物除草。同时抓住阴雨天气窗口期,完成肥料施放,利用雨水渗透提升肥效,避免高温干旱期的养分流失。这些措施如同为绿地拉起“防护网”,让养分真正转化为植物生长的动力。
缺绿补绿:织密城市“绿色脉络”
通安市政确立“全域排查、精准施策”的工作思路,组织巡视员开展绿化普查,将24条道路列入补绿清单,绘制“城市缺绿地图”并补植苗木,3月针对不同色块补植红叶石楠19400株、金森女贞29350株、金边黄杨12900株等,让居民达到“出门见绿、转角遇景”的效果。
站在通安廊桥上远眺,城市天际线与绿色脉络交织相融,道路两侧的防护林带如绿色长城蜿蜒伸展。这场始于“缺绿”的生态突围,正在重塑城市的空间品质,通安镇正以绿化为纽带,串联起生态改善、民生提质、产业升级的协同发展之路。
通安市政负责人表示,将继续为城市生态治理的精细化路径与创新探索添砖加瓦,守护“美美通安”绿色健康发展。(杨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