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到中国第一位航天员进入太空
从第一个月球探测器
到第一个火星探测器
……
中国逐梦航天的探索
从未止步
而在这一璀璨的航天星河中
无锡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坚实的步伐
正让遥远的未来变得越来越近
航天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或许从那次火箭发射之后,指挥中心传来的“江阴明白”、“江阴收到”便开启了无锡与航天的关联,激发了无数人的热情。
近年来,无锡紧握“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的要求,依托航空、机械制造、新材料等核心优势,逐渐进入并布局于商业航天领域。目前,我市已经集聚了航空航天领域企业近300家,融入国家星座供应体系、服务共建“太空丝路”,初步形成了原材料、核心部件、整星、整箭、地面配套及终端、卫星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
今天,一起走进无锡“梦工厂”,探寻空天产业中的“无锡身影”。
01
远望号船队的“无锡护航”:
在浩瀚大洋上,远望号测量船是中国航天测控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航天器的海上测量、控制和通信任务。从“远望一号”到如今最新的“远望七号”,伴随着一声声“江阴明白”、“江阴收到”,无锡见证了中国航天的崛起。
02
无锡开关,彰显万亿制造“硬实力”:
航天员执行舱外作业,出舱时要“开好门”,返回后“关紧门”,这两个动作至关重要,而小小的舱门微动压点开关也是航天员进出舱的安全保障。
无锡市创新开关电器有限公司作为航空开关电器定点的生产厂家,参与了我国“神舟”系列、“天宫”系列、“天舟”系列等所有舱门控制系统开关的研制生产。
03
一“缆”在手,苍穹无忧:
远东电缆先后服务多个航天项目,为火箭发射提供了性能稳定、工作可靠的电缆。
早在九年前,“神舟十一号”发射进入调试阶段,远东电缆就曾以72小时“火箭速度”赶制一批航空用高端电缆并送达酒泉,支持航天基地建设及“神舟十一号”发射,并收到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装备部门的感谢信。
04
发动机叶片的“无锡精度”:
无锡市企业生产的航空发动机叶片已在C919搭载的LEAP发动机上批量应用,实现了进口发动机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替代。
同时企业在国产自主研发的长江系列发动机中也深入参与了大量研发工作,将助力未来国产飞机迎来“中国心”。
05
精密技术下的“无锡眼”:
如果把飞机比作人,发动机就是“心脏”,航电系统则是“大脑和中枢神经”,其中的综合监视系统则相当于“眼睛”,可以帮助大飞机探知500公里以外的情况。
C919的综合监视系统由无锡企业雷柯航电提供,目前已达到波音B787和空客A380、A350XWB等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是国内唯一参研单位,将为国产大飞机提供综合监视系统能力支撑。
06
国之重器里的“硬核计算”:
国产大飞机C919首飞成功,还离不开“神威•太湖之光”的助力。相关研究机构与国家超算无锡中心合作,开展了C919多种飞行状态的模拟,完成了C919大型客机相关特性的精细数值模拟,计算网格规模由千万网格提升到两亿网格,计算时间缩短到10小时以内,大大减少了风洞试验次数,降低了设计成本。
追星问天,看似偶遇,实则源自无锡早年间已发力航空、机械、材料等产业,积累出了产业基础优势。去年,无锡参与的长三角(含江西)大飞机集群成功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目前我市相关航空航天产品可覆盖航空发动机关键零部件、关键材料、配套零部件及无人机等多个领域。
07
发动机技术的“无锡创新”:
位于无锡的飞而康快速制造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了长征八号YF-75DA发动机部分结构的3D打印任务。增材制造技术为航天发动机先进设计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一体化、轻量化、个性化、快速化的迭代更新契合了当今航天产品迅猛发展的趋势。企业凭借过硬的3D打印技术为航天航空发动机、卫星、空间站等大国重器,成功开发制造出100多款零部件。
08
商业航天中的“无锡里程碑”:
2024年11月30日晚,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首次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新型运载火箭长征十二号成功将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成功发射的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星就是由落户无锡的商业航天公司银河航天承担研制。
“引力一号”运载火箭、朱雀三号VTVL-1、天启卫星、蓝箭航天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一运载火箭(ZQ-2E Y1)……无锡用一次次火箭发射、一场场试验成功,在冉冉升起的空天产业领域深深烙下自己的印记。
09
卫星互联网的“无锡星座”:
去年9月24日,捷龙三号(遥四)运载火箭成功将八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些商业卫星将广泛应用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智慧城市等领域的遥感观测、成像、通讯、数传等功能或技术验证,赋能千行百业,服务国计民生。
天启卫星星座是我国首个低轨卫星物联网星座。该星座由38颗低轨卫星组成,旨在提供全球覆盖、准实时的低轨卫星物联网数据服务,构建天地一体的低轨卫星物联网生态系统,而这八颗卫星中的五颗都是来自无锡的空天产业企业。
未来,无锡将坚持创星箭、强配套、拓服务发展路径,到2026年计划初步建成长三角卫星组件组装制造高地、华东地区商业航空配套研发生产基地、全国“卫星+”应用场景中心示范城市。
截至去年底,无锡市航空航天产业专利申请总量达2285件,居省内第二。
依托航空、机械制造、新材料等基础优势,无锡已申报航空航天产业相关专利2000多件,其中火箭领域93件、卫星领域382件、高端装备领域1810件;发明申请类1160件,占比50.8%。
不断探索,逐梦九天!
无锡航空制造产业
将以新的活力继续蓬勃发展
为中国航天高质量发展
贡献无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