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绿水,茶香满溢。
依山而立的溧阳市天目湖茶叶研究所,一片忙碌。
明前春茶制作的紧张与忙碌,暂且告一段落;清明之后,纷至沓来的交流学习,让这个入选2024年中国“最美科技小院”的白茶研究基地,也未能落得清闲。
背倚天目山余脉的溧阳,历史上就是传统产茶区,也出好茶。如今名声最盛的莫过于天目湖白茶。其实,这种氨基酸含量是普通绿茶2倍的白茶,主产于浙江,早先溧阳也只是天目湖周边有零散分布。
上个世纪90年代初,白茶经济价值被发掘后,溧阳将其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过茶农与茶叶专家精心研究,探索出绿色、有机栽培、清洁化加工等一整套溧阳特色的白茶栽培和加工技术,继而又将天目湖白茶打造成全国热销品牌。
天目湖白茶在2010年成为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回望三十多年的产业发展史,不难发现溧阳茶业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注重科研成果转化,积极推广茶树新品种,优化茶园管理水平,加大机械化生产……一切有助于快速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科技成果,溧阳都敢于并乐于率先尝试。科技赋能同样也没有辜负溧阳茶农的期望。
农村产业现代化,科技是基石
以溧阳市天目湖茶叶研究所为基地的江苏溧阳白茶科技小院2021年成立后,科技赋能的步伐,以更快速度,不断向前迈进。
3年多的时间里,由南京农业大学茶叶科学研究所所长房婉萍教授担纲首席专家的白茶科技小院,不仅帮助当地茶企推广种植茶树新品种5个,茶园试验面积225亩,推广应用7项新技术,辐射茶园面积3962亩,增加总收入281.8万元,亩均增收711.3元,亩效益提升3.8%左右。
同时,还通过施用微生物菌剂,优化和调整土壤微生物菌群,改善和修复茶园土壤生态环境,以解决极端气候频发导致茶树秋梢不发、严重影响春茶产量的难题。
一头连着高等学府、一头连着茶园地头,溧阳白茶科技小院在助力产业提质增效的同时,既为南京农业大学高层人才培养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实战阵地,也为生产一线乡土人才的培育提供了契机。
3年中,从溧阳白茶科技小院走出了3位博士、15名乡土人才骨干和68名实用技能能手。让更多青年人才在田间深造、成长,为科技助农注入青春活力。
在中国科协、中国农技协、江苏省科协、常州市科协的指导帮助下,这个江苏省首批、常州市首家“科技小院”的“溧阳白茶科技小院”,已经成为集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技术服务、农村科学普及、人才培养培训四位一体的服务“三农”和乡村振兴平台。
截止到目前,类似溧阳白茶科技小院这样平台,江苏省已授牌建立94家,其中国家级34家、省级60家,覆盖奶牛、大闸蟹、龙虾养殖,水稻、茶叶、甘薯、西瓜种植等众多农业领域。
江苏的“科技小院”,打破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自上而下”模式,紧扣农民生产问题设置科研选题,充分发挥高校科研优势,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社等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形成了“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链条。
统计数据显示,江苏的94家科技小院,共有驻院指导老师581人,累计驻院研究生618人,培训农民28127人次,田间试验示范基地507个,田间试验示范面积24619亩,推广新技术281项。
围绕江苏8个千亿级农业,“科技小院”正在成为以县域农业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助力农村产业提质增效,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农民科学素养的有效举措。
乡村振兴即将迈入2.0版本
科技赋能带来的不仅仅农村产业的现代化,还有农村生态的现代化。
4月11日,面对由江苏省科协、民进江苏省直工委综合六支部、民进江苏省直传媒支部、民进江苏南京理工大学支部、民进常州青工委以及媒体联合组成的专家调研组,溧阳市天目湖茶叶研究所茶业专家徐玉琴,以一个有趣的比喻,勾起了大家的好奇心。
“我们的茶叶是喝豆浆长大的”徐玉琴说。
溧阳市天目湖茶叶研究所是农业部有机茶生产基地,不能使用化肥。为了生态安全和茶园肥力,茶厂每年都要采购非转基因大豆,以每亩地三四百公斤大豆的用量,粉碎后发酵作为有机肥使用。“这么做,一方面是为了保障茶叶品质,另一方面为保护天目湖的水源。”
在这里,不仅肥料是有机的,日常的除草除虫,也必须采用天然生态的措施。
多年的生态种植与维护,让这片茶山,鸟语茶香,果林繁茂,空气清新;蒲公英、马兰头,嫩竹笋,餐桌上的山间野物,让人大快朵颐,齿颊留香。
对于老人而言,这里是一个康养的好地方。对年青人而言,通畅便捷的交通,宁静的氛围,也是一个科研、创业的安心之所。
30年,一代人的积累,茶业产业化带来的财富增长是一方面,同时攒下了还有一笔丰厚的生态资产。
这样的乡村,已经不是人们以往印象中资源缺乏的“乡下”。产业可持续深耕的纵深,难以替代的生态空间,城乡融合需要的双向资源流动已经有了基础。
“每年大量茶叶茶枝遗弃掉太可惜,可不可以深加工,提炼氨基酸、茶多酚等多种保健养分?”
“茶园闲置的空地,能不能建造养老的别墅?”
“能不能和乡村旅游、民宿等产业对接,形成跨产业联合?”
“能不能结合江南茶文化走廊建设,在茶文化领域做一些深入拓展?”
……
民进会员与溧阳市天目湖茶叶研究所专家进行了热切的对话。大家都意识到,经过科技赋能和生态筑基之后的新乡村,已经长成参天且茂盛的梧桐树,只待“凤凰”来,共绘2.0版本的新乡村。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我们这代人的任务,就是打好基础。”溧阳市天目湖茶叶研究所负责人缪惠民说,他坚信美丽乡村会有更好未来,“新图景自有新人去绘就”。(文/高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