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阳光洒进狮山横塘街道狮山二社区活动室,屋内笑声阵阵,手工课堂又热热闹闹开课了。社区“巧手编织社”的阿姨们围坐一堂,开始了本周的DIY创作——制作春日手工收纳篮。
桌上早已整齐铺好材料:圆底盘、彩色绳子、铁丝、贴画,还有点缀用的珍珠、亮片、丝带等。热熔胶枪轻轻作响,连空气都透着一丝灵感的跳动。“这颜色好看,我来个粉橘渐变!”周阿姨一边挑绳子一边笑着说。旁边的李阿姨已经熟练地把铁丝用热熔胶固定在木盘上。“你这手法怕不是年轻时厂里练出来的吧?”张阿姨打趣道,引来一阵笑声。
粘贴贴画、绕绳缠边,阿姨们像变魔术一样把一个个素底盘变得生动起来。赵姨递来胶水时不忘叮嘱:“绳头要藏在花纹里才讲究。”周姨现场示范“十字绕法”,彩绳在她手中上下穿梭,渐渐织出一圈圈细致的肌理。新来的刘婶一开始总是打滑结,对角线缠不好,坐对面的陈阿姨笑着伸手教她:“像我这样,食指勾住,小指压线……对了,就这样!”手把手的耐心传授, 让这堂课除了手工技艺,更添几分邻里之间的温度。随着编织渐入佳境,珍珠、蕾丝纷纷登场,收纳篮变得越来越精致。“哎呀,我这老花眼穿个珠子,跟张飞绣花似的!”银白珍珠点缀在彩绳间,亮片丝带嵌入其中,仿佛将春日星光藏进了篮身。夕阳西斜,收工时,笑声还在屋子里回荡。她们一边收拾边相约:“下周做钩针杯垫,早点来啊!”
这些即将被带回家的收纳篮,有的会盛满毛线团继续讲述故事,有的要装孙儿的玩具,还有的准备放进厨房收纳当季新茶。但比手作更珍贵的,是阿姨们缠绕进每道绳结里的温度。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编织社用慢手艺编织着都市里稀缺的人情,让机械切割的城市生长出藤蔓般温柔的生命力。
未来,狮山二社区还将持续拓展活动的内容与形式,探索更多邻里互动的新载体、新方式,让传统手工艺在新时代社区生活中焕发新生机。通过一根绳、一只篮、一项技艺,连接起居民间的沟通纽带,以源源不断的文化活力和精神力量,助力建设“有温度、有韧性、有品质”的和谐社区。(顾晓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