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丰富社区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晚年生活质量,平江街道梅巷社区创新服务模式,联合姑苏区人社局、社区妇联、团工委、退役军人服务站,精心打造“家门口老年大学”春季班项目,于本月正式开设柔力球健身课程和“血脉觉醒——非遗越剧”传承班。两门特色课程以“十五分钟学习圈”为半径,将文化课堂搬进小区活动中心,让老年学员在茶余饭后即可享受“文体双修”的乐趣,真正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柔力球作为一项集健身、娱乐、竞技于一体的运动,深受老年人喜爱。梅巷社区特邀专业教练授课,通过柔力球的舒缓动作,帮助老年人锻炼身体协调性、增强肌肉力量,同时促进社交互动。
动静相宜,柔力球舞出健康韵律。每周一,社区舞蹈房便跃动着银发学员们手持球拍的身影。指导员张俊杰老师采用“分解动作跟练+柔力球养生操”教学模式,带领学员在美妙的旋律中完成转体、绕环等十余组动作。“手腕要像缠丝一样柔和,用腰胯带动全身”,68岁的张阿姨边演示边分享心得,“练了之后肩周炎好多了,还结识了球友团”。
血脉觉醒——非遗越剧课程:传承文化,焕发活力。为弘扬传统文化,社区特别推出非遗越剧课程,邀请越剧名家现场教学,从唱腔、身段到经典选段排练,让老年戏迷们近距离感受传统戏曲的魅力。许多学员激动地表示:“年轻时没机会学的越剧,现在社区帮我们圆了梦!”课程不仅唤醒了老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更成为社区非遗传承的亮丽名片。
古韵新生,越剧戏腔唤醒文化基因。周二上午的社区活动室萦绕着婉转的越剧唱腔。社区特邀越剧非遗传承人,徐派小生,国家二级演员、江苏省戏剧家协会会员,曾在江苏省第二届戏剧节荣获一等奖,全国越剧大赛中荣获一等奖的张珍文老师,张老师采用“身段教学+经典剧目排演”的沉浸式教学。学员们手持非遗工坊定制的戏曲团扇,在《梁祝·十八相送》选段中体验水袖功法的飘逸。72岁的退休教师李伯伯戴上老生髯口感慨:“年轻时在收音机里听的戏,没想到能跟着名家学唱,咱们的传统文化真是越品越有味。”
梅巷社区“老年大学”以“便捷、多元、暖心”为宗旨,精准对接老年人需求,打破传统老年教育的时空限制,让学习融入日常生活。我们希望这里不仅是课堂,更是老年人展示自我、交流情感的平台,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更有质感、更有温度。
社区党委书记顾辰晏表示,老年大学未来将持续拓展课程内容,推出“课程需求清单”,根据居民投票结果增设智能手机应用、江南茶艺等适老化课程,并计划组建柔力球展演队、社区越剧社,让老年学员从“参与者”转变为“文化传播者”。进一步打造“银龄友好”社区,让每一位老年居民都能在这里找到归属感与幸福感。
徐林暄
2025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