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姑苏区苏锦街道锦华社区退役军人“聚能量”志愿服务队有一位名叫文清兰的志愿者。她的志愿服务时长自2017年5月起至今已累积5042.5小时,她用5042.5小时的志愿服务时长,生动诠释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文清兰的志愿服务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法律咨询、国防教育、拥军优属等。她与志愿服务队的其他成员,如潘书生、宁德军等,一起走进社区,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等便民服务;走访慰问军烈属,参与青少年国防教育主题志愿服务……
让法律有温度
文清兰是一名执业律师,她自2016年8月起在苏州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至今。在送“法”进校园的志愿服务活动中,文清兰以“宪法是根本法”为切入点,层层推进,普及宪法,并结合学生的校园生活,围绕“抵制校园暴力,做一个品德优良的学生”这一主题进行宣讲,切实将法治教育落到实处。在锦华社区等便民服务现场,也经常能够看到她耐心解答居民法律咨询的身影。
红色血脉的传承
在国防教育、拥军优属方面,文清兰与志愿服务队的其他成员一起参加青少年国防教育、清明祭英烈活动,走访慰问军烈属等。她说,“我的爷爷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同志。我的弟弟也曾从军五年,我妈妈这边的好多亲戚也都是退役军人。虽然我未能成为一名军人,但是我由衷地敬佩这些最可爱的人,所以我总是希望自己也能够做一些事情,为这个社会变得更美好尽一点绵薄之力,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
热爱从未改变
“其实我从大学就开始做志愿者了,一直就想着,无论怎样,平时都要留些时间给志愿服务。”问及坚持的原因,她提到两个词:“纯粹”和“治愈”。“在法庭上,我们追求胜负;但在志愿服务中,人与人之间只有真诚的互助。能够帮大家解决一个法律困惑或者哪怕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小事,这种成就感都很不一样。”
专业与平凡,理性与温情,在文清兰的志愿故事里,我们看到了一种难得的“平衡”。或许,志愿服务的真谛正是如此:无论身份是什么,只要心怀善意,每个人都能让城市更美好。
志愿者文清兰的故事,是锦华社区退役军人“聚能量”志愿服务队的一个缩影。她和她的队友们,用行动证明了志愿服务的力量。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服务的行列中来,共同为建设美好社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