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演员李现在社交平台分享的
“打鸟”照片、视频引发网友热议
成为这个春季破圈的现象级话题
生态环境部官微发文点赞:
果然不负“花鸟使”之名
苏州生态环境系统也纷纷喊话李现:
“来苏州‘打鸟’啊!不会让你失望。”
“打鸟”是摄影爱好者一个约定俗成的词汇,主要指使用长焦镜头远距离拍摄鸟类,拍摄时需精准对焦和耐心等待。因为“拍摄”对应的英文单词是shoot,到中文里便演绎成“打鸟”。
苏州“打鸟人”
王通池是位鸟类摄影爱好者,也是一位资深环境守护者。他每天清晨5点左右,便扛起沉重的摄影器材,踏上观鸟之旅。王通池对鸟儿的每一个细微动作都极有感触,无论是它们翱翔天际的瞬间,还是轻轻跳跃、扑腾的场面,都让他心动不已。
凤头鹰 王通池/摄
4月8日,王通池在吴江垂虹捕捉到了凤头鹰的英姿;4月9日下午,国家“三有”保护鸟类黑翅长脚鹬现身吴中区澄湖水八仙文化生态园,王通池拿起“长枪”,“咔嚓咔嚓”抓拍了黑翅长脚鹬或展翅、或觅食、或嬉戏、或凝眸的多个精彩瞬间。
黑翅长脚鹬 王通池/摄
王通池说,春季是观鸟的好时节,常常会有和北迁候鸟“偶遇”的惊喜。就拿黑翅长脚鹬来说,这种鸟类体态修长,被称为“红腿娘子”。它们常栖息于湖泊、浅水塘、沼泽等地,此次“打”到它们,就是因为在北迁途中,鸟儿们选择在水八仙文化生态园短暂停歇补充能量。作为湿地环境“指示物种”,黑翅长脚鹬对栖息地水质要求极高,其大规模聚集表明澄湖周边底栖生物丰富度显著提升。
红隼 老吴/摄
在姑苏区工作的老吴也是位环保人士,前年开始他爱上了观鸟。最初,老吴会在姑苏区寻觅鸟儿的踪迹。慢慢地,他的“打鸟”范围扩展到了吴江,甚至去过石家庄。对于“打鸟”这件事,老吴有着自己的“倔强”,“我是非常追求鸟类影像质量的。”鸟类并不好拍,它既属于生态摄影又属于运动摄影,有太多的不确定和不可控性。因此,这两年,老吴一直在苦学摄影技艺,如今手动调整快门和光圈的组合已被他玩得相当娴熟了。
黑翅鸢 老吴/摄
跨区域甚至跨省市“打鸟”的也不在少数,不少鸟类摄影爱好者甚至不惜跋涉千里。苏州工业园区资深鸟类观察员徐斌便是其中一员,他常背着专业摄影装备远行,最远曾登上西藏4600米的高原,只为捕捉藏雪鸡的灵动身影和草原雕的雄姿。
一顶防晒帽、一个装满器材的专业背包,再加上从不离身的望远镜,便是徐斌的“观鸟三件套”。自2018年迷上“打鸟”以来,他的足迹不仅遍布苏州的每一处湿地山林,更常常开启“特种兵式”拍摄之旅——云南的高原湖泊、内蒙古的辽阔草原、吉林的原始森林、福建的沿海湿地、河南的黄河滩涂,都留下了他争分夺秒的拍摄身影。五年间,徐斌的镜头已记录下600余种鸟类的珍贵影像。
国家一级保护极危鸟类“黄胸鹀” 徐斌/摄
为唤起公众的保护意识,他不仅举办过个人鸟类摄影展,还多次走进校园,通过生动有趣的课程向孩子们普及鸟类知识。“每张照片背后都是一个生命故事。”徐斌说,希望通过影像的力量,让更多人加入保护鸟类、守护生态的行列。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 徐斌/摄
打鸟心得
观鸟多年,徐斌总结出独到心得:“鸟类对鲜艳色彩格外敏感,拍摄时着装要尽量选择自然色系;它们警觉性极高,必须保持安全距离才能捕捉到最自然的姿态……”在他看来,“打鸟”不仅是摄影技艺的比拼,更是对生态知识的积累和对自然之美的感悟。
谈及最新“打鸟”计划,徐斌满是期待:本月下旬,他将奔赴广东南岭和湖南莽山,参加一场高水平的观鸟赛事,继续用镜头书写他与飞羽精灵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