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吹拂,郁郁葱葱的天福国家湿地公园“人退鱼鸟归”,变身生态宝库;碧水东流,淀山湖畔风景秀丽,吸引游人驻足流连;绿涛起伏,森林公园浩瀚深邃,宛如人间秘境……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是大自然的底色。绿色发展蕴涵着经济与生态的良性循环,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平衡,寄予着人类对未来的美好愿景。
近年来,昆山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源头治理与集中攻坚并重、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并举、制度创新与能力建设并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相辅相成,奋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昆山新画卷。

昆山城西
美丽昆山底色更加靓丽
湛蓝的天空下,水面碧波荡漾,不时有俏皮的飞鸟掠过水面,荡起层层涟漪,河岸草木葱郁茂盛,散步健身的市民络绎不绝……无论什么时节,漫步我市各公园湖畔,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美丽图景总能跃然眼前,成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最美注脚。
一直以来,昆山始终把环境保护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措施,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一体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昆山,让天更蓝、水更清、土更净、城更绿、环境更优美。

锦溪镇朱浜村
聚力打好蓝天保卫战。我市深入推进重点源提标、移动源治理、扬尘源管控等重点治气项目,持续开展企业VOCs专项整治,扎实做好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烟花爆竹禁燃禁放工作。“十四五”以来,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持续稳定在80%以上,PM2.5浓度均值为27微克/立方米,较“十三五”期末浓度下降10%。
全力打好碧水保卫战。我市印发实施《昆山市国省市考断面水质常态化保障方案》,统筹做好长江水生态考核、淀山湖污染物通量研究、涉磷企业专项整治等工作,推动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分类收集分质处理。目前,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稳定在90%以上,累计完成321条幸福河湖建设。
着力打好净土保卫战。我市健全完善土壤环境源头预防、过程阻断和治理修复全过程管理体系,创新建设昆山市土壤环境管理应用平台,建立污染地块研判长效机制,努力推动自然生态保护。

留晖园
绿色发展成色更加厚重
去年3月,长三角(昆山)国际低碳产业创新园区正式揭牌。短短三个月之后,作为先导区的“碳12坊”正式启动建设。目前,“碳12坊”已落地产业项目15个,总投资额50亿元,预计总产出近100亿元。
为贯彻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和“双碳”战略,近年来,昆山瞄准绿色能源、节能环保、低碳服务三个方向,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同时,围绕中国低碳发展国际合作先行区、长三角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新高地、(近)零碳园区高质量建设示范区三大定位,聚力建设长三角(昆山)国际低碳产业创新园区,加快培育千亿级绿色低碳产业集群。

千灯镇歇马桥村
绿色转型,是企业抢占新赛道,激发新动能、新优势的必由之路。昆山科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节能改造项目,年排放废切削液从240吨减排至15吨左右,危废减排量达94%;完成5个厂区的光伏发电建设,年发电量1000余万千瓦时,年均减少碳排放近7600吨。昆山陆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在建设光伏发电的基础上,通过余热回用改造,减少9%加热能耗;通过对时效设施进行隔热及加温工艺改造,在原基础上减少10%能耗,并积极践行ESG发展理念,优化完善绿色供应链体系,让绿色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优势。

夏驾河两岸
瞄准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方向,昆山积极引导企业逐“绿”攀新。截至目前,昆山已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5家、国家级绿色设计示范企业2家、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家、江苏省级绿色工厂66家、苏州市3A级绿色工厂44家、苏州市“近零碳”工厂12家、苏州市零碳工厂1家。昆山高新区还成功入选省级绿色低碳循环试点园区。
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初冬的庙泾河生态廊道风景宜人,两岸层林尽染,庙泾河水碧绿,构成一幅美丽的油彩画卷。
作为我市“七横四纵”生态廊道中东西向重点项目之一,庙泾河生态廊道布设人行景观桥、慢行步道和骑行道、休闲驿站等设施,是串联起阳澄湖、傀儡湖、大渔湖周边景观和森林公园、亭林园等多个公共开放空间,成为构建“三湖区两园一廊”的重要组成部分。

森林公园
如果说花草树木给城市增添了色彩,那漫天飞舞的鸟儿就是城市灵动的风景。近年来,随着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的相继落地,昆山全域绿色空间不断扩大,生物多样性家底也越来越丰厚。无论是天福国家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等城市休闲公园,还是阳澄湖、淀山湖等湖泊水岸,都吸引着一批又一批鸟儿来这里栖息,不少“稀客”也成为“常客”。

天福国家湿地公园
近年来,我市立足“江南水乡”生态基底,把生态美学、环境友好融入城市规划建设,高标准构建生态保护格局、高品质打造生态共享空间,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划定“三区三线”,实施生态环境精细化管理,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及“七横四纵”生态廊道建设,逐步形成“田湖环城、水路林盘、湿地成群、环环相扣”的生态格局,让“自然中的城市”与“城市中的自然”融合互动,先后获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奖、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国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等诸多荣誉,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走在全国同类城市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