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宜兴周铁镇、丁蜀镇,映入眼帘的是热火朝天的生态治理新画卷,新孟河下游19条支浜和乌溪港正在加紧清淤、构建水生态系统。
作为太湖“守门员”,全市13条主要入湖河道水质继去年5条达Ⅲ类、8条达Ⅱ类后,今年持续压茬推进,全力向Ⅱ类水冲刺。“从保‘Ⅲ’争‘Ⅱ’到全力冲‘Ⅱ’,是我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考量,也是科技治水、系统治水的再次出发。”市河长办负责人说。
拉紧内源清理“绳索”,加强源头治理
在乌溪港下游,可移动的水上作业平台上,一台蓝色抓斗式挖机将抓斗伸入水下,旋转挖斗后抬起,再将泥浆放入一旁船舱里。
“严把入湖河道水质关,太湖才能常保‘健康’,清淤作为清内源的关键,今年‘满员推进’。” 宜兴水利局副局长卢刚说。
今年是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的关键年,宜兴计划实施63项重点治太项目,年度投资额约33亿元,其中入湖河道淤泥“应清尽清”是优化水生态的“第一仗”。
宜兴5条入湖河道今年同时开展清淤,年清淤量达36万方,减少淤泥受风浪、船运或内源污染物释放等对水体的影响。仅乌溪港一天清淤量就有约1000方,且清淤要求极严格,施工中和施工后都有第三方检测监督,确保施工质量。
在梁溪河泰康浜,一台台增氧曝气装置吐着水花,仿佛给河道做“针灸”,投放的螺蛳等底栖生物仿佛“益生菌”慢慢调理着河床环境,精心搭配的鱼群则成了“清道夫”团队。通过长效管护,这里保持着水草摇曳、鱼虾成群的清水河模样。
滨湖区水利局人士介绍,梁溪河21条一级支浜继去年水质优Ⅲ率达100%后,今年定人定点加强长效管护,进一步削减氮磷。在箱(管)涵排查中,他们创新采用轮式机器人、探地雷达等先进技术,绘制出完整的“血管造影图”,精准查找病症、加强管护。在朱祥巷浜等支浜,一个个新建的小型调水泵站就像“心脏起搏器”,使支浜和梁溪河实现水体交换,优化了水环境。今年1—3月,梁溪河总磷浓度降至0.053mg/L,治水“成绩单”亮眼。
信息显示,今年入湖河道及支河全面加强底泥疏浚和水生态修复,加大了水体内源污染消减力度,进一步提升了水质。
关紧农田退水“阀门”,让好水入河
在周铁镇千亩连片生态蔬菜基地,新建的生态管涵将内部水系打通,完善后的沟渠系统仿佛畅通的毛细血管,让清水在田间有序流转;曾经零散分布的30多个排水口减为7个,在物联网的调度下守护蔬果丰茂生长。“原先分散种植,农田尾水往哪排、是否超标难以管控,如今1085亩区域内的水系、沟渠实现一体化构建,使农田退水可查、可控。”镇农社办公室负责人侯文贤说。
排水口集中的另一个好处是通过高科技设施对尾水进行初级净化。现场看到,入河退水口设有由火山砾石和微生物菌形成的原位净化设施,基地内汇集退水的生态净化池内安装了绿色的生物毛刷净化系统,可促进微生物生长和分解,净化水质。
昔日小鱼塘和农田杂乱分布、脏乱差的丁蜀镇莲花荡,如今已成为水清、岸绿、景美的高标准农田样板。“前两年建设高标准农田时发现排口有好几十个,农田排水难把控,我们通过增设地下管渠优化供排水系统,并把农田旁的小河改造成种有荷花和水草等植物的生态净化塘,将雨水和稻田排水收集净化后再用于灌溉,确保农业面源污染不进入莲花荡和入湖河道乌溪港。”镇农业农村办公室负责人沈俊说。
卢刚介绍,每年夏季水稻大量用水期间,入湖河道水质就会产生波动,今年宜兴找准这一问题,对9条入湖河道周边的农田大范围开展排水系统整治。仅丁蜀镇今年就将对7000多亩农田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并增设45处稻田排水监测口,确保年内稻田排水口覆盖率95%,有效解决稻田用水直排河道问题。丁蜀、周铁等地还将在农业基地新建生态沉淀池、生态排水沟,并修整生态驳岸、布置生态过滤箱,初步构建农田生态系统。
全市秸秆离田综合利用、肥药减量增效等也在全面推进,确保今年化肥、农药使用量分别比2020年减少3%、2.5%。
从一条条治到一片片治,综合治理迈大步
在新孟河下游周铁段,龙亭河、小泾港等19条支浜一改往日沉寂,有的在清淤,有的在进行河道底质生境改良,有的已完成地形塑造、在种植沉水植物。
“以前根据项目需要每年治理一两条河,今年治理力度空前,按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要求对河道开展片区化治理,提升治理效能。”周铁镇副镇长陈超说。
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还将在人群集聚的西仓浜、东仓浜和我师浜设置微生物净化设备,采用国内领先的光催化技术增加水体溶解氧,加快降解有机污染物。
在殷村港下游浯溪荡及支河片区整治现场,村民黄阿姨高兴地说:“以前夏季河水经常发黄,如今浯溪荡和周边七八条支河一起整治,等到整治完成,农田将有好水灌溉,村庄也将更干净更美。”
据悉,浯溪荡区域今年要通过建设生态截流沟、塘库湿地改造,在浯溪荡和黄暮河等多条支河增设生态缓冲带,修复草型水生态系统,增设曝气增氧设施,有效保证殷村港入湖水质达标,提升乡村水环境质量。
为排除污水入河风险,直湖港胡埭段去年开出“药方”对南街片区1800米雨污管网整体翻建,对支浜陆区港开展专项排查整治。陆区港沿岸26家企业管网全面“体检”,运用GIS技术建立动态管理数据库,确保每处管网缺陷都有据可查、有案可循。
胡埭镇水利站站长李玉山介绍,管网正常稳定运行后,陆区港水质已从劣Ⅴ类提升至Ⅲ类。针对直湖港以西区域27公里老旧污水管网渗漏问题,胡埭镇今年还计划投入6500万元,采用“开挖+非开挖”的“微创手术”方式进行整治,既能减少对路面的破坏,又能有效提升污水收集率。工程完工后,直湖港流域将实现“管网健康”与“河道清澈”的双赢局面。
市河长办人士说,从以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水方式,到如今“一河一策”,因地制宜实施片区化、集约化治理,13条主要入湖河道步入综合整治新境界。让水更清、景更美、生态更优成为无锡城水共生新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