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长三角的“皮包水”与大湾区的“一盅两件”在千年运河畔相遇,扬州早茶和广式早茶(又称粤式早茶)均被列入非遗名录,一场关于饮食文化的对话就此展开。4月23日,“长三角遇上大湾区”融媒新闻行动走进扬州,记者团以早茶为媒,探讨两地茶文化的差异与共鸣。
文化基因:精致婉约与多元包容的碰撞
扬州早茶,盐商风雅中的“慢生活美学”。扬州早茶承载着明清盐商文化的精致基因。从“魁龙珠”一壶融三省茶韵,到三丁包、翡翠烧卖、文思豆腐,无不体现匠人精神。烫干丝需切出“发丝千缕”,蟹黄汤包讲究“轻轻提、慢慢移”的食用仪式,而千层油糕更以64层糖油相间诠释“淮扬细点”的极致美学。
港式茶餐厅,市井烟火里的“文化暖炉”。大湾区茶餐厅则彰显开放融合的多元特质。虾饺、叉烧包、丝袜奶茶与西多士同台,既保留广府“饮早茶”的传统,又吸纳英式下午茶、东南亚风味等元素。香港专栏作家马家辉认为,香港的文化是茶餐厅文化:“不中不西,亦中亦西……把世界宇宙包罗在碗筷刀叉之间,是具体而微的全球化象征。”
生活节奏:慢生活哲学与快节奏美学的交响
扬州人将早茶称为“小雅下子”,一顿茶可从清晨延续至晌午,配以评弹清曲、园林景致,诠释“慢食即生活”的哲学。趣园茶社内,游客常提前排队入场,只为体验“十年一觉扬州梦”的闲适。
相比之下,港式茶餐厅以“快”制胜。卡座密集、点单迅捷,即便是上班族也能在15分钟内完成“一盅两件”。茶餐厅是香港人共享的“微型社会”,是香港草根文化的载体,退休老人、蓝领工人、白领、学生在此共处,通过拼桌、简短的点餐暗语(如“靓仔”指白饭、“飞沙走奶”指黑咖啡)形成独特的社交规则。这种平等性与高效性,恰似香港“小社会大世界”的缩影。
历史渊源:雅士社交与码头歇脚的共生
扬州早茶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尤其是康乾盛世。依托大运河带来的商业繁荣和盐商阶层的兴起,扬州形成了“饮茶如筵”的早茶文化。茶社不仅是饮食场所,更是文人雅士社交、盐商洽谈的重要空间。其特点在于“仪式感”,耗时长达一两小时,正如《扬州画舫录》记载“吾乡茶肆,甲于天下”。
广式早茶起源于清末的“茶话”,最初为码头工人、商旅提供歇脚饮茶的场所。受中西文化交融的影响,茶餐厅逐渐发展为平民化的饮食场所,强调高效与实用性。其全天候营业模式(早午晚茶)和自助选餐形式,适应了工商业社会的需求。
一茶一包,共烹“城市茶味”
从扬州茶社的雕花窗棂到香港茶餐厅的霓虹招牌,从“皮包水”的晨间仪式到“饮茶倾偈”的社交活动,两地早茶文化虽路径迥异,却共同诠释着中华饮食“和而不同”的智慧。期待两地茶香飘向世界,为中国文化软实力注入新鲜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