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州科技城青山绿庭社区,有一支名为“竹蜻蜓”的志愿者服务队,这支由党员、居民、共建单位成员组成的队伍,多年来活跃在社区治理的各个角落,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今年,“竹蜻蜓”志愿者服务队在多位成员骨干努力下,促使团队转型,他们不仅成为温暖服务的提供者,更是社区便民活动的组织者、策划者,双重身份的背后,是他们用行动传递温暖、用奉献书写责任的动人故事。
创新模式激发志愿活力
“汤书记,社区一直这么关心我们,让大家都感受到了贴心的照顾。我们也特别想为社区出份力,为邻里做点实事!”志愿者负责人高阿姨开门见山、毫无保留地表达出内心的诉求。经沟通,“竹蜻蜓”志愿者服务队决定开启身份转型——以居民视角自主策划便民服务活动,并将固定便民市集升级为流动服务模式,计划年内覆盖辖区所有小区。
志愿者们盘活自身技能“资源库”:理发、缝补、磨刀、家电维修、心理咨询等服务一应俱全。从市集命名、场地选址到人员配置,均通过集体头脑风暴细化方案,同时结合社区志愿者积分机制,以积分激励服务供给,推动志愿供需双向赋能,让爱心在“流动”与“互动”中持续升温。
从需求出发,让关怀落地
“竹蜻蜓”志愿服务队的便民市集现场,志愿者们化身“双引擎”——专业服务组用技能传递温暖,秩序维护组以细心守护现场。缝补的摊位前,志愿者钱阿姨正在修改居民的衣服,居民说道:“这条裤子腰身松了,我穿着容易往下掉,现在改小了,终于又合身了!” “老年人外出理发腿脚不方便,能把公益理发送到小区里面,我们老年人就方便了好多。”
队长高志芳坦言:“我们要做的不只是摆摊,更是把居民需求‘穿针引线’成实在的便利。”从收集“腰身改小”“就近理发”等微诉求,到调配技能资源、优化服务动线,团队以“放大镜”式的精准度打磨每个环节,让“竹蜻蜓”的翅膀掠过之处,都落下关怀的“细小雨滴”,浸润居民生活的每个角落。
在服务与日常中彰显担当
“竹蜻蜓”志愿者服务队的独特价值,在于常态化服务与应急响应的“双轨并行”。去年台风“贝碧嘉”登陆前,队员们提前联动社区、物业,分组“扫描”楼栋高空悬挂物,用“铁脚板”筑牢安全防线;南京“2.23”火灾事故后,他们迅速发起“楼道清障”攻坚行动,携手高校及共建单位志愿者,逐户清理易燃杂物,打通生命通道;今年清明巡山期间,队员们又切换为“安全巡视员”,配合护林员驻守卡口,劝阻燃香烧纸行为,让禁火宣传入脑入心。
这种从“接受服务”到“参与服务”的转变,正是竹蜻蜓双重身份结出的硕果。当组织者与服务者的界限逐渐消融,当便民活动不再是被动的给予而成为社区活力的自然涌现,这支佩戴竹蜻蜓徽章的队伍,正在用双翼旋转出基层治理的新气象。(沈春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