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春时节,千年姑苏城郁郁葱葱,处处青春洋溢。千里之外的汕头、潮州,同样生机盎然、活力满满。
上周,我区学习考察团利用2天时间,赴广东汕头、潮州,走进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展馆、历史文化街区等,学习借鉴两地在古城保护、非遗传承、文旅融合等方面的经验做法。
当“东方威尼斯”遇见“海滨邹鲁”,这不仅是地域文化的对话,更是一场关于保护、传承、创新的智慧碰撞。
用好古城保护的“他山之石”
春天,欣欣向荣,充满生机。“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古城留给人们的印象,总是那么诗情画意,韵味悠长。
潮州古城的“修旧如旧”理念,让千年古桥重现“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盛景。汕头小公园开埠区的活化利用,则展现了“微改造”的妙笔。历史建筑变身文创空间,骑楼长廊化作非遗展廊。用好“他山之石”,雕琢千年璞玉。这种“针灸式”改造为千年姑苏城提供了新思路、新借鉴。
潮州广济桥
目光投向姑苏。阊门片区改造提升工作正在进行,从“微观尺度”入手,强化阊门标志性景观风貌,推动上塘街、西中市特色商街综合整治与更新提升,聚合山塘河、白居易码头等历史码头与水运功能,挖掘潜力空间,引入青年社区、文化消费等新业态,多点发力,一体推进历史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系统性传承、创新性发展,绘就新时代的“姑苏繁华图”。
阊门片区
做好文化传承的“姑苏答卷”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这不仅是“姑苏人家”生活的意象,更是传承千年的苏式生活典范。“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也不仅是文化长河里的记忆符号,更是千百年来岭南人民生活的写照。
潮汕地区英歌舞
文化的因子穿越千年时光而不老,且看两地“非遗+”的创新实践,如潮绣与时尚设计的碰撞、工夫茶与现代茶空间的融合,启示着传统文化破圈的无限可能。在姑苏城,昆曲、评弹、缂丝等百余项非遗传承技艺正在创新中焕发新生。
英歌舞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充满激情与力量,是不少游客来潮汕地区的必打卡项目。作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发源于苏州的昆曲也是吸引来游客来姑苏的重要因素之一。5月1日起,昆剧《浮生六记》将再度于沧浪亭惊艳亮相。届时,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与世界文化遗产沧浪亭园林景观“双遗联袂”完美融合。姑苏众多实践探索与潮汕经验形成了奇妙共振,共同诠释着“守正创新”的文化密码。
昆剧《浮生六记》
绘好文旅融合的“未来图景”
在数字技术重构文化体验的今天,科技创新正为文旅融合打开新维度。夜幕下的潮州古城,广济桥灯光秀、镇海楼激光投影秀等丰富多彩的夜经济消费场景不断涌现,吸引八方来客。夜笼姑苏,“十全探幽”水上夜游如梦似幻、五卅路水母灯宛若一个个“舞蹈精灵”、相门古城墙下管铜浪漫快闪来袭……千年姑苏城不仅是游客的打卡地,更是年轻活力人群的生活场,传统IP正转化为多元消费新场景。
五卅路水母灯
相门古城墙管铜快闪
加大活化利用力度,提升游客文旅新体验。由800多年历史的卫道观焕新而来的卫道观商业街区,在获得国内头部IP“庆余年”第二季影视剧的授权后,将在近期开放5000平方米沉浸式剧情体验空间。一边是古建老宅,一边是影视艺术,市民游客可在姑苏传统IP载体与影视IP中,一秒入戏“庆余年”,体验不一样的“穿越”之旅。
“庆余年”沉浸式剧情体验空间
从江南到岭南,这场“跨越山海”的对话交流,将进一步激活古城文旅融合基因,构建起连接历史与未来的价值纽带,为千年姑苏城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提供更多生动注脚。
东方风来满眼春。温润的春天,滋养了姑苏城两千多年。当下,都说江南春正好,且看姑苏正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