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下午,苏州当代美术馆“空间生产力”系列第十个项目——《葛宇路:行为艺术基础班》,在苏州工业园区北部市民中心A407舞蹈教室迎来结课展演。
本次项目由艺术家葛宇路发起,联合来自成都“塔院”的程一人、阿莫,来自上海“水泥公园”的吕德生、黄宗镇,以及苏州工业园区老年大学舞蹈教师赵燕萍共同实施,面向银发人群,开启了一场为期七天的沉浸式艺术实践,引导学员们以身体为媒介,重新发现和表达自我。
前后共有40位学员参与其中,既有全程坚持的,也有上海等周边地区远道而来以及中途加入的“插班生”,从最初的懵懂尝试,到最终的自信呈现,13位学员(其中包括10位50至70岁的银发学员)用充满个体生命力的行为作品,为这场探索之旅画上了圆满句号。
结课当天,舞蹈教室化身为临时剧场,迎来了一场特别的公开展演。学员们以身体、物品、空间与时间为语言,依次登台,呈现各自的故事:
有人用重复的钩针编织,“绽放”出一朵小花;有人用机械钟表与智能手机的对峙,探索不同时代的时间感;有人通过椅子之上的百种姿势,描绘词典中的定义与真实情绪、状态之间的流动关系;有人通过面具呈现戏剧性对话;也有人以细碎的日常劳动,串联起退休生活的节奏。鞋子、丝线、木棍、绿植……生活中最平凡的物品,在学员们手中获得了新的生命与象征意义。
每一段作品,都是一次对个体经验的探寻与表达。这些作品的价值不在于“银发创作”的特殊性,而在于行为艺术作为一种平等的表达媒介,它不依赖专业的绘画技巧或舞蹈功底,只需要诚实的生命经验。这种从“工具性身体”到“表达性身体”的转变,正是项目“重构退休空间”理念的生动注脚。
除此之外,演出现场也充满了即兴——不定时响起的钟声、表演者突然的离场、学员们自发的合唱。每一刻意外与随后观众的反应,都成为作品的一部分。这种对“不确定性”的包容,正是行为艺术打破传统观演边界、在观与演之间构建动态交互的真实写照。
展演结束后,艺术家为学员们颁发了《行为艺术基础班》结课证书。
新闻链接:关于“空间生产力”项目
《葛宇路:行为艺术基础班》是苏州当代美术馆2024年初发起的“空间生产力”系列第十个项目,自2024年4月发起以来,“空间生产力”系列项目已经将美术馆的工作与当代艺术的创作理念和方法带入城市的各个角落。
苏州当代美术馆认为,城市的每个“空间”不仅是生活的载体,还是城市文化与情感的容器,更应该是当代人思考的对象。因此,我们依托苏州多样的城市功能载体与情感空间实施丰富的项目活动,在一个暂没有实体场馆的“美术馆”中打造了一座“无边界美术馆”,为大众制造从自己熟悉的情境出发与艺术相遇的机会,使美术馆成为不同领域、不同人群在今日生活中的链接点。
《行为艺术基础班》延续了苏州当代美术馆“让艺术生长于日常”的理念。这间舞蹈教室,曾映照过广场舞的整齐动作,也见证了七天里近40位学员自由觉醒的身体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