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笑传》上映爱奇艺
这部聚焦江南烟火的喜剧电影
皆取景自山塘街
从晨光浸透青石板到灯火缀满河廊,这里是文人骚客笔下的“七里山塘”,也是年轻一代镜头里的国潮地标。将千年风雅与市井烟火织就成诗,山塘街的每个时辰里都藏着河水涓涓千年的律动。
辰时:早市烟火漫晨光
天刚破晓,新民桥菜场已在菜筐竹匾相碰的笃笃声中苏醒。摊主们托起菜篓,新剥的蚕豆如绿玉珠般滚落,隔壁摊位的春笋褪去褐衣,被码成整齐的翡翠塔。赶早买菜的阿婆们围拢过来:“今朝青菜几钱?”吴侬软语的尾音上扬,在晨光中肆意流淌。
菜场门口的“蟹壳黄”老店,永远比太阳醒得早。酥皮烧饼在高温下鼓起金黄的“蟹壳”,待出炉咬上一口,酥皮纷飞。葱油与椒盐的香味在唇齿间散开,混着锅里腾起的烟火气,瞬间唤醒昏沉的清晨。
山塘的早点,是这条街最温暖的味觉名片。烧饼炉的热气、油锅里欢腾的气泡,伴随着此起彼伏的吆喝声,老姑苏的清晨开启。
巳时:画舫裁波映塔影
登上画舫,橹声划开碧波,两岸粉墙黛瓦次第舒展,临水人家正将新采的艾叶悬于门楣,端午虽未至,空气中已隐隐飘来粽叶的清香。
船继续前行,抬眼望去,虎丘云岩塔的影子忽然撞入眼帘。塔身向西微倾的弧度,在导游说起“吴王阖闾剑池藏三千宝剑”的传说时,更添神秘。
船尾的水痕融进碧波,但橹击水声如同姑苏城的脉搏,载着千年的文人雅事,顺着河道向远方流淌。
午时:苏帮盛宴润舌尖
当正午的日影爬上花窗,沿街食肆的烟火渐次蒸腾。还未推门,百年老店松鹤楼飘来松鼠桂鱼的甜酸香气,樱桃肉在陶罐中文火慢煨,肥腴化在舌尖却不见油腻,响油鳝糊端上桌时滚油仍在“滋啦”作响,引得食客纷纷举筷。
相隔不远的塘园·苏式面菜馆,21种热炒浇头和12种冷浇头充分演绎米其林风味。创新的五虾面汇聚虾仁、虾脑、虾籽、虾油、虾汤,鲜味层层递进,搭配四样小菜和一碗例汤,一碗面吃出一桌苏帮菜的香甜。
此刻的山塘街,每一道佳肴都在书写“不时不食”的饮食哲学。江南的隽永滋味,尽在这一筷一勺间流转的烟火人间。
未时:丝竹雅韵绕回廊
正午阳光被雕花竹帘滤成细碎金箔,评弹书场的八仙桌上落得满桌金黄。这里唱经典的《钗头凤》《宝玉夜探》,也唱江南小调《花好月圆》《茉莉花》。“这位穿汉服的小姐姐,可晓得‘哭出乌拉’是啥意思?”艺人即兴与游客互动,传统书场的庄重化作满堂欢愉。
真趣园的戏台暗了又亮,观众在碧螺春的清香中,看杜丽娘的水袖拂过太湖石。檀板轻叩,丝竹徐起,尾音在九曲回廊间绕了三绕。曲终人散时,廊下的灯笼还在摇晃,仿佛园子自己也在咿呀哼唱。
假期若想避开人潮喧嚣,不如选一处临河茶座,看评弹艺人指尖在三弦上翻飞如蝶,听昆曲演员的“咿呀”尾音掠过水面。
申时:非遗新韵织经纬
青灰砖墙映着摩登光影,铸铁栏杆缠绕着岁月包浆。“山塘三里半”的民国风情街宛如一帧流动的老胶片,穿旗袍的姑娘轻倚窗台,镜头定格处便是无滤镜片场。
非遗空间内,巨幕上的《数字山塘胜景图》缓缓铺展,三维声效还原出“栀子花、白兰花”的吴侬叫卖声,恍若卖花阿婆挎着竹篮从历史深处走来。中央展区的“智能织布机”前,游客轻推雕花操作杆,AIGC技术实时解构缂丝、宋锦的经纬密码,在巨幕上生成专属纹样。
指尖推拉间,非遗不再是玻璃柜里的静止展品,而成了可触摸、可创造的活态传承,古老技艺在现代科技的助力下焕发出新的生机。
戌时:灯火阑珊夜未央
暮色浸染新民桥时,灯笼便一盏接一盏地醉倒在河里。沿河廊勾勒出蜿蜒星河,仿佛有仙人执笔蘸金粉。摄影发烧友们追着粼粼的灯影,镜头里恍若忽而是张择端笔下未干的墨迹,忽而是孟元老笔底的虹桥。
当“海市山塘”的灯次第亮起,便如展开一幅会呼吸的《东京梦华录》。老字号的招牌与网红店的霓虹在此交叠,手作摊位星罗棋布,刺绣、织物、银饰等手工艺品各具匠心。暮色中逛摊,不仅是购物,更是与生活美学的邂逅,带走的是时光与温情的切片。
山塘街的夜,灯火璀璨,人声鼎沸,诉说着姑苏城的繁华与浪漫,让人沉醉其中,不愿离去。
枕河十二时,才懂“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原是白居易写给这七里山塘的情笺,那灯火中的石桥倒影,不正是姜夔词中“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的注脚。古韵今声,在水波摇曳处酿成了姑苏鲜活的江南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