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闲置存量用地是推进城市更新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优化空间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对激发区域经济活力、改善人居环境具有积极意义。
今年以来,姑苏区创新构建“立体供地+TOD开发+优化条件”组合拳,3个项目入选自然资源部闲置存量用地盘活典范案例,以存量焕新助力高质量发展,打造城市更新示范样板。
立体供地,鼓励企业优化开发。南门里酒店项目位于古城53号街坊,紧邻南门地铁站,地块总面积约27亩,其中23亩住宅用地已于2019年开发建设完毕,剩余4亩商服用地处于闲置状态。针对闲置用地,姑苏区通过立体空间分层供应,将周边零星用地协议出让给原商服用地权利人,引导企业 “一体化”开发建设。项目拟打造一家高品质酒店,并在地铁出入口地块上层空间规划街角书吧,建设地下停车场,有效缓解南门商圈的停车压力,形成良好的商业氛围。
南门里酒店项目效果图
TOD开发,推动产业融合建设。人民路西、端文路北地块紧邻南门商圈,是进入苏州古城的南门户,地块南区60亩的餐饮和旅馆用地长期未能动工建设。针对地块因企业开发经营不善、存在融资抵押等问题,姑苏区通过精准施策,充分利用已建成的地下工程,合理规划为住宅、科研用地和轨道交通混合用地,优化条件后重新供应。在地块出让时明确产业导入要求,充分发挥地块区位和公共交通优势,通过TOD综合开发模式实现土地高效利用。
人民路西、端文路北地块范围图
优化条件,实现资源高效盘活。宝带西路南、福运路西地块毗邻京杭大运河,地块面积61.1亩,原土地用途为文体娱乐用地,因轨交建设及市场变化等客观因素,闲置十余年。项目通过收储方式依法收回,合理调整规划,实现了资源的高效盘活,满足周边改善型居住需求。同时,地块内设置对社会开放的体育运动馆,完善了区域公共服务配套。
宝带西路南、福运路西地块范围图
去年,自然资源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研究出台了3方面18条政策措施,推动稳妥处置闲置存量房地产用地。姑苏区立足改革要求和地方发展迫切需求,在存量增量“转换”和盘活利用方式“转变”上下功夫,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引入优质产业,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能。
除妥善处置闲置存量土地外,姑苏区探索多元化、可持续的存量资源盘活路径。推动产业载体转型升级,新光丝织厂等近30万平方米存量建筑焕发新的活力。探索古建老宅活化利用,曹沧洲祠等7万余平方米古建老宅焕发新生。实施低效用地再开发,苏州第一丝厂等15个项目落地。为古城高质量发展拓展了新空间、注入了新动能。
苏州第一丝厂效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