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长江畔
微风轻拂,波光粼粼
昨天下午,张家港开展
2025年度长江增殖放流活动
细鳞颌鲴、翘嘴鲌、
鲢鱼、鳙鱼等13万尾鱼苗
“坐”着水滑梯欢腾游入长江
自2003年起,张家港市已连续22年在长江水域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已累计放流各种鱼苗2900余万尾,放流品种有中华鲟、胭脂鱼、鲢鱼、鳙鱼、细鳞颌鲴、翘嘴鲌、中华绒螯蟹、长吻鮠等,这些优质鱼苗在长江张家港段安家落户,将为改善生物群落结构、维护长江生态平衡注入新的活力。
而这持续多年的增殖放流
不过是张家港
坚持“长江大保护”的一个缩影
今年是长江“十年禁渔”实施的第五年,作为苏州沿江重要生态屏障,张家港以“人防+技防”双保险机制为支撑,创新“渔警紧密联动、行刑高效衔接”执法模式,统筹推进生态修复、执法监管与社会共治,交出了一份“水清鱼跃、鸟欢民安”的生态答卷。
雷霆执法
织密“水陆空”立体防控网
今年3月,张家港破获长江苏州段首起“捕运销”全链条非法垂钓案件。此案的成功侦破,成为张家港“水陆空”立体防控体系实战效能的生动例证。
近年来,张家港以“护江智慧云图”平台为核心,整合沿江360余路高清监控、3台高空侦查无人机及多部门数据资源,对80.4公里长江岸线实施24小时智能监测,实现重点水域“无死角”巡查。通过红外微波感应、语音报警等功能电子围栏的布建,全域数字化水域作战平台形成“一网汇聚、一图感知、一键预警”的监测闭环。今年以来,平台联动响应时间缩短至30分钟,行刑衔接效率提升近40%,构建起“发现—处置—闭环”的高效执法链条。
针对复杂水域特点,张家港市公安局以42个水运码头为支点、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及过江汽渡为纽带,配备200余套智能化设施,打造“水陆空”联动的数智化治安防控体系。通过科技赋能,张家港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的转变,为长江禁渔提供全天候保障。
在此基础上,张家港深化跨区域协作,与常熟、江阴等地签订《长江禁捕执法协作共管协议》,建立“情报共享、联合巡查、案件共办”机制,打破行政壁垒,形成覆盖重点水域的联防联控网络,全面贯彻“1分钟预警调度、10分钟就近执法力量到场、20分钟联合处置”的快速反应模式,进一步夯实长江禁渔的“张家港模式”。
生态复苏
重现“江豚逐浪”生物图景
在“张家港模式”下,长江生态显著改善。“今年拍到的江豚嬉戏画面是往年的两倍!”生态摄影师邓郁展示着最新拍摄的影像,画面中数头江豚在长江张家港段逐浪嬉戏,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用镜头捕捉到江豚的样子,“印象中有几十次了。”
究其原因,邓郁表示,张家港坚定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工作,使得长江张家港段鱼类资源日益丰富,为江豚的栖息繁衍提供了条件。同时,作为鸟类爱好者,邓郁的镜头还记录过褐翅燕鸥、白顶玄燕鸥等320种鸟类,“现在沿江环境整治以后,鸟的生存空间更多了,长江禁渔也让鸟有了更多食物,越来越多的候鸟选择在港城停留。”
“近年来,张家港共完成3400余亩长江沿岸造林绿化,同时大力改善湿地生态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为鸟儿提供了稳定、安全的栖息和觅食场所。”张家港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业站工程师季健炜介绍。
为加速物种恢复,5年来,张家港开展科学增殖放流,累计投放中华鲟、胭脂鱼等各类鱼苗超800万尾。底栖动物和藻类多样性指数较禁渔前提升,处于较丰富水平,为鱼类提供了理想栖息地。2024年,央视专题报道张家港湾生态修复成果,“江清鱼跃、鸟欢民安”的生态画卷已成常态。
安民护江
书写“退捕与守护”协同答卷
长江禁渔的目标不仅仅是自然修复
更是要实现
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双赢”
↓↓↓
张家港以政策兜底,为退捕渔民提供相关工厂直招岗位、公益性安置岗位。多户渔民家庭通过宅基地安置告别“水上漂”,搬进安居小楼。老渔民陈士明就是第一批“帮扶退渔”的安置对象。退捕后,他被推荐到镇上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的公益性安置岗位就业,配合做好渔政执法和长江巡护。渔家女陈素芳依托创业扶持,在村里开设餐馆,月均流水过万元。
转型的不仅有渔民个体,更有沿江产业的“破茧重生”——曾以“江鲜美食节”闻名的永联村,2019年主动叫停年收入超亿元的活动,转而深耕农旅融合,建设花卉果蔬基地、升级江南农耕文化园、打造永联小镇度假区。
生活稳住了,守护长江的责任也要扛起来。长江禁渔五年来,张家港已形成“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护江格局。由张家港市公安局牵头组建“蓝盾护江”党建联合体,吸纳退捕渔民、村社党员等1650名志愿者,常态化开展滩涂巡查与禁渔宣传。从集中销毁非法网具2000余套,到清理“三无”船舶875艘,长江滩涂重现芦苇摇曳的自然风貌。
五年禁渔路,一曲长江情
张家港以雷霆执法的刚性、
生态复苏的韧性、民生改善的柔性
绘就了
“护一江碧水,惠两岸民生”的
绿色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