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狮山横塘街道馨泰社区悦峰驿站内,光影流转、童声欢动,10余名孩子在社工和志愿者的带领下,学习制作走马灯,在趣味实践中感受千年非遗技艺,领悟古代智慧与科学交融的奇妙。
千年技艺焕新颜 历史到科学的探索之旅
活动以一段生动动画拉开帷幕,馨风尚社创服务中心负责人黄萍向孩子们讲述了走马灯的“前世今生”:“走马灯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唐宋时期成为元宵节的重要习俗,南宋辛弃疾笔下‘东风夜放花千树’描绘的正是其盛景。”通过图文展板和互动问答等形式,孩子们了解到这盏“灯笼里的旋转木马”不仅是古代玩具,更蕴含着节气观测与热力学的科学智慧。
“没有电池,走马灯为什么会转?”黄老师用实验演示揭秘原理——蜡烛加热空气形成上升气流,推动顶部轮轴旋转。15岁的点点兴奋地说:“原来古人早就懂得‘热力学’!”当被问及“古代哪些节日悬挂走马灯”时,孩子们一个个踊跃抢答:“元宵节和中秋节都会挂走马灯!”
巧手匠心传文化 小手齐动共制非遗灯笼
在现场实操环节中,孩子们化身一个个“小匠人”,在黄老师的指导下裁剪竹篾、糊制灯屏,有的绘制山水画卷,有的写下美好祝福。志愿者手把手细致地指导轮轴组装技巧:“叶片倾斜30度才能更好受力!”活动现场欢声不断,家长王女士的感慨透露着满意:“孩子第一次知道灯笼里藏着这么多学问,动手又动脑,特别有意义!”
随着一盏盏走马灯亮起,旋转的灯影在墙上投下流动的画卷,在温馨的氛围里,黄老师适时引入文化寓意解读:“圆形灯体象征团圆,周而复始的转动寓意生生不息,这正是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台下的孩子们听罢频频点头表示理解。活动尾声,孩子们手捧作品合影,跃动的光影映照着张张笑脸,非遗传承的种子悄然生根。
通过这场融合科普、美育与文化共融的活动,馨泰社区让千年非遗技艺在孩子们的手中焕发新的活力。未来,馨泰社区将持续推出传统文化体验项目,邀请更多家庭共同守护文化根脉,让匠心与童真在一次次碰撞中延续传承。(杜家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