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千灯“小猪巷做法”破解乡村停车难)
“现在接送孩子上学,再不用和汽车‘抢道’了!”看着新划设的非机动车道,千灯大唐村小猪巷自然村的村民纷纷竖起大拇指。


近日,小猪巷村的村民们惊喜地发现,井然有序的停车区、村口新安装的智能道闸系统,悄然改变了大家的出行习惯,曾经常常被车辆挤占得“水泄不通”的村道,变得宽敞整洁,人车混行的安全隐患不复存在。这一变化的背后,是大唐村党委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创新探索农村智慧停车治理的生动实践。

作为典型的城中村,小猪巷自然村在2022年完成农房翻建后,因毗邻古镇商圈、企业,外来租住人口占比达70%,长期面临“车多位少”的窘境。不足5米宽的村道上,私家车、三轮车“见缝插针”停放,农房的墙壁上常出现碰擦痕迹,村民投诉量居高不下。
面对开放式城中村的管理困局,大唐村党委组建专班展开破题行动。通过入户走访、院落议事会,精准绘制“停车痛点地图”,创新提出“乡村小区化”管理理念。今年4月,集智能道闸、车辆识别、云端监控于一体的智慧停车系统试运行,配套出台的“停车公约”凝聚了民主协商的智慧,明确了车辆准入、违停监管、通行收费等细则,并预留了“绿色通道”——村民可自主保管道闸钥匙,为就医、装修、应急、婚丧等特殊情况提供弹性空间。

试运行期间,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换位跑一次”行动,村党委的“民情笔记本”记录着持续优化的轨迹:针对道闸栏杆屡被碰损的问题,村党委班子成员沉入一线蹲点观察,发现村口花坛挤占非机动车道导致人车混行。经连夜讨论,一套“微创手术”方案迅速落地——缩减1.2米花坛宽度,“挤”出专属非机动车道。类似的精细化调整贯穿全程:设置醒目的停车标识、因地制宜挖掘更多停车资源、为老年居民定制“一键呼叫”挪车服务等,9条群众建议转化为5项暖心举措。
如今的小猪巷村,60余辆登记车辆实现“一车一码”管理,多个高清探头织就全天候监控网,停车资源利用率提升40%,12345热线相关投诉归零。更可喜的是,这场停车治理“攻坚战”催生了基层治理的“化学反应”:村民从“旁观者”变身“参与者”,自发组建停车自治小组,村内环境有了显著提升。
据千灯镇大唐村负责人周健介绍,该村正将“小猪巷经验”提炼为“智慧化整合、民主化协商、精细化服务”的“三化”工作法,计划年内在辖区推广。
责任编审 | 冯涛
融媒体记者 | 吴磊
通讯员 | 王中一
供图 | 吴磊
责任编辑 | 陆晓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