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早安,昆山 || 从兵墟到兵希)

兵希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期已是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集镇,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两千五百余年。
兵希原名“兵墟”,在春秋末,因吴越争霸,此地吴营成为废墟,故称“兵墟”。宋淳祐年间编撰的《玉峰志》“山墩墟岗”篇中记载:“‘丁墟’(兵希)在县东南二十里,本名‘兵墟’,吴王屯兵于此,遭越国重创,故曰‘兵墟’。今讹‘丁墟’,非也。”1929年,改名为“兵晞”,渐演变为“宾晞”“宾曦”。
周时,兵墟属吴国娄邑。至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驻军于此,遭越王勾践兴兵偷袭,吴营化为废墟,“兵墟”之名由此得来。直至秦始皇一统六国,兵墟划归娄县管理。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昆山县复制,兵墟随归昆山。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因镇上有两座结构大小相同的环龙桥,南称兴隆桥,北称太平桥,百姓俗称南桥与北桥。北桥在兵墟镇中心,因此镇的别名也称“北桥头”,后分属蓬阆、夏驾桥两乡。
1966年4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兵晞”改名为“兵希”。2000年,昆山撤并包含兵希在内的五个乡镇,兵希镇并入玉山镇后,原兵希镇的辖区由开发区托管。2018年,兵希、蓬朗等地纳入中心城区,统筹规划建设。
从兵墟到兵希,地名的演化也蕴含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兵墟”经历的战火和涂炭是时代之不幸,今日我们生活在和平时代,当知和平来之不易,更应懂得珍惜与感激。

融媒体记者 | 汪鹏 张奇
朗读 | 吕荦嘉
融媒体编辑 | 张丹
校对 | 朱盛杰
来源 | 昆山档案 略有删节

本文来源:第一昆山客户端
责任编辑:
刘越_NB20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