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第一书记挑大梁 乡村振兴有力量】周市镇小泾村第一书记孙小希:以“绣花功夫”为乡村振兴添彩)
●人物名片:孙小希,昆山市城市绿化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原工程科科长。2023年,作为第六批市派第一书记到周市镇小泾村工作。
●挂职感悟:从绿化工程到乡村振兴,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为民服务的初心。乡村治理如“绣花”,一针一线皆需精准发力。
小泾村地处周市镇东北角,与常熟、太仓交界。7.4平方公里的村土地上,5个自然村散落其间,总户籍人口2428人,流动人口829人。作为“三村合并”的复杂型村庄,小泾村经济结构单一、基础设施滞后、村民诉求多元。这是孙小希到任后面对的首道难题。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凭借在住建系统的专业工作经历,孙小希瞄准绿化行业缺口,带领小泾村探索草花种植产业。面对“零经验、零销路”的困境,他带队赴上海取经,邀请专家驻村指导,借助市绿化办资源打通供应链。2024年第三季度,小泾村首批8万株草花全部售罄,盈利4万元,不仅为村级集体经济带来了新增长点,还带动20余名村民就业。“既要‘种得好’,更要‘卖得俏’。”孙小希深有感触地说。
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以来,孙小希依托市住建局党委的支持,着力推动村集体与城投集团、本地企业联动,为村里的农产品贴上“智慧标签”,并且搭建线上线下双渠道。比如,今年1月,小泾村2.2万斤大米成功外销,为村集体经济带来利润达1万元。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建设深入推进,小泾村不少村民渴望进一步改善居住条件,全村需翻建的农房就有126户。虽然利用三年的时间,已完成翻建96户,然而,仍有30户农房尚未启动。“加快推进乡村振兴,让农村具备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条件是题中之意。”为此,孙小希和村干部一起研究,逐户走访,深入了解农房翻建的细节和村民诉求,他们画图纸、算成本,并成立“流动调解站”,想方设法消除村民的疑虑和担忧,最终为农房翻建创造了有利条件。目前,剩余30户村民的“心结”已解,后续翻建工作正在有序开展。
在持续多日的挨家挨户走访中,孙小希对全村的状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他结合专业知识,带领村干部以“绣花功夫”推动村景观绿化提升工作,鼓励家家户户管护门前绿化,让“共治共享”理念深入人心。如今的小泾村“美颜”已初现。
此外,孙小希还以保种场鸭文化、美丽菜园农耕体验、高标准鱼塘垂钓为支点,串联镇域企业资源,规划“一日游”精品路线。未来,游客可在此体验“捞鱼摸虾种菜赏花”的田园野趣,网红打卡点、研学基地同步孵化。对标城投悦丰岛项目,孙小希计划引入智能温控大棚、水肥一体化系统,打造“可看、可学、可复制”的现代农业样板。“要让科技为土地赋能,打造小泾村自己的智慧田园。”孙小希说。
“‘从百姓中来,到百姓中去’,驻村的时间里,我读懂了这句话的分量。”翻开孙小希的驻村笔记,扉页写着三句话: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难事办妥。如今的小泾村,草花摇曳生姿、新居白墙黛瓦、智慧农田雏形初现。孙小希的“绣花功夫”正将小泾村振兴发展的蓝图“绣”进每寸土地、每户人家。
责任编审 | 李传玉 姚荔青
融媒体记者 | 唐昊
责任编辑 | 王一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