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生活,传承文化。浒墅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正以创新形态不断焕发活力。日前,浒墅关非遗夜校火出圈,受到央视关注。
夜校变“职校”,手艺人成“新顶流”
作为高新区首个非遗夜校发源地,浒墅关于去年开设“匠心传承·非遗雅韵”非遗在浒关课程,将非遗技艺融入社区生活,构建起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文化生态,让千年技艺在指尖流转中重现生机。
鸿文社区是辖区最早开设非遗夜校的社区之一。上半年开课的“乐业蚕桑间”非遗盘扣二期课程,一上线即“售罄”。据社区负责人介绍,非遗盘扣课程于去年开出首期班次,上线后成为社区最炙手可热的夜校课程之一,一时间前来咨询、要求加推课程的居民络绎不绝。今年二期课程计划在2个月内开讲8次课,由苏州市传统旗袍非遗传承人金毅授课,带领学员学习非遗旗袍文化及盘扣制作技艺。
非遗夜校作为职场和家庭之外的“第三空间”,以盘扣制作、篆刻、草席编织等课程为载体,不仅为职场中青年群体提供释放压力、提升技能的平台,更帮助困境家庭、失业群体实现“家门口就业”。“经过老师手把手教学,我现在会翘边,还会花扣制作和盘扣创作。”困境儿童家长李女士感慨道,社区组织的非遗夜校特训班,不仅把老师请到家,还把订单送到手,学成即实现无缝上岗。
“文化传承”与“就业辅导”的结合,让非遗不再是博物馆的静态陈列,而转化为赋能个体、激活社区的文化动能。居民看得见的收入增加,让传统非遗技艺愈发闪耀现实的光芒。
分校开到村口,活态非遗“火起来”
在非遗活化传承的创新实践中,浒墅关非遗夜校以“1+N”校区模式构建起“一核多点”的文化矩阵。
据了解,辖区非遗夜校以浒溪阁为主校区,在各村、社区开办各具特色的非遗学堂。自去年非遗夜校启动以来,今年浒墅关依托运河文旅行系列活动,邀请吴昊僖、施永赳、韩建贤、丁胜、林雪良等7位高新区非遗传承人组成非遗讲师团,提供包括缂丝体验、苏绣体验、手工工艺旗袍技艺研习、旗袍盘扣制作体验、苏式红木小件制作体验、宣纸烙画体验、浒墅关草席制作技艺体验、非遗二胡体验等多样化专业课及体验课。
继鸿文学堂率先点亮社区非遗星火后,今年6月,永莲学堂、浒墅人家学堂、阳山学堂等一批分校将陆续开设。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课程项目除了链接高新区各级非遗资源,未来还将链接苏州市非遗资源,为辖区居民提供更加多样化公益课程,让更多老手艺在以社区为根基、以需求为导向的活态传承中获得新生。
浒墅关正以多维度创新举措践行非遗活态传承实践。依托蚕桑文化馆、席草文化馆,系统展示本地蚕桑文化、席草编织等非遗技艺的历史脉络与工艺流程;每年举办各类非遗主题市集,联动传承人展演、文创产品展销;开设盘扣制作、草席编织等手作体验课程,推动非遗技艺走进校园与社区;同时结合文旅产业开发非遗研学路线,将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生活场景。这一“展示+传播+体验”模式,有效激活了非遗文化生命力,促进技艺传承与地域文化认同的双向提升。
在运河桨声与阳山竹影间,浒墅关人以非遗为线,串起代际温情、邻里共鸣和城乡共振,书写“非遗即生活”的当代篇章,为文化自信注入了可触可感的现实注脚。(浒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