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晨雾浸染洞庭山七十二峰的轮廓,采茶工的竹篓已盛满沾露的嫩芽。五千年前吴越先民种下的茶种,在千年后仍遵循着节气更迭的韵律。蜷曲如螺的叶片里,锁着二十四节气的轮回,也藏着非遗茶人的匠心传承。
“爷爷教我用掌心感知铁锅温度时,曾说过传承二字。”熙螺茶业创始人、碧螺春制作技艺传承人吴海军摩挲着祖传茶锅,揉捻时的温度,和四十年前分毫不差。
“小时候看爷爷用手掌试锅温,现在我接过这口茶锅,也接住了传承的温度。”吴海军说道,“希望能守住祖辈们‘铜丝条、蜜蜂腿’百年制茶工艺,让更多人品尝到我们洞庭山的千年茶香。”
制茶不仅需要技术的传承,也需要金融的加持。收购鲜叶要及时结清现金,但发往京沪的精品茶回款周期往往在半年以上,制约着茶企的发展。
转机始于三年前的谷雨时节,浦发银行苏州分行的调研团队踏过青苔斑驳的石阶,在茶香氤氲中读懂小微茶企的生存密码。“他们的困局不在市场,而在资金错配,碧螺春茶季收年销,使其对资金需求较大。”浦发银行苏州新区支行客户经理王岚称。
浦发银行百万元“茶季专款”如及时雨注入,既解了鲜叶收购的燃眉之急,更托起古法与现代交融的产业愿景。近来,浦发银行苏州分行还创新金融服务,推出灵活融资模式,助力非遗茶的产业链延伸。
“现在随用随取的贷款,就像给茶山开了道活水渠。”吴海军站在缀满甘霖的茶树之间,面前是绵延的生态茶园。浦发银行量身定制的金融方案,让资金周转与茶叶生长同频。曾经困守青山的茶厂,如今销售规模逐年攀升。
暮色中的洞庭茶山,吴海军将新茶注入青瓷盖碗。茶汤澄澈如琥珀,倒映着茶农的笑脸以及往来不绝的品茗客。浦发银行以普惠金融为墨,在姑苏大地书写“金融+非遗”的共生之道——守护掌心的百年温度,激活山野的产业脉搏,让每一缕穿越千年的茶香,都成为唤醒乡土、醇厚岁月的信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