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片粽叶叠成漏斗,先铺米再放蜜枣,棉线要绕三圈以上才紧实……”社区妇联志愿者“包粽达人”秦阿姨的现场教学又上线了。青年志愿者小伊边学边笑:“这可比手机游戏难多啦!”现场欢声不断,老葑溪们一起裹粽叶、系棉线、裹糯米、递蜜枣,巧手粽叶翻飞,空气中弥漫着粽叶清香与邻里温情。这是姑苏区双塔街道葑溪社区联合街道社区教育中心举办的文化传承共叙活动,居民和志愿者齐聚一堂,共同包粽子、话家常,融真情、聚暖意。
活动开始前一天,秦阿姨就和老姐妹们一行就先来到社区做准备工作,一遍遍洗净粽叶、蜜枣、泡发糯米等材料备用。“粽叶要用热水再过一遍,这样这个香味才能透得更浓郁。”秦阿姨一边烧水一边指导着大家,活动室里大家忙得热火朝天。第二天一早,志愿者们赶了个大早就来到社区。大家摩拳擦掌,相互协作,老手带新人。“糯米一定要压实一点,太松了烧的时候反而会散。”“老底子,我的好婆包的是小脚粽,都不用绳子捆,直接把粽叶尖穿针穿过粽身拉出去就牢了。”“我喜欢吃灰汤粽,苏式的白粽沾糖也灵的!”“还是肉粽香,而且一定要是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大家热烈地讨论着,欢声笑语间默契协作,300余个形态各异的粽子堆成小山,被分装进一个个“暖心礼包”,由葑溪社区党委书记王秋月带队网格员、退役军人志愿者、红石榴志愿者等送往高龄独居老人、残障等特殊群体家中。80多岁的徐腊春爷爷接过红石榴志愿者送上门的粽子时眼眶湿润:“发给子女看了,社区一直惦记着我,铭记在心,暖心。”
传统技艺互动课堂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一项非常亲民连心,参与度高的活动。一直以来,葑溪社区重视节气节日类民俗,通过老手带新人,老苏州携新苏州开展共融类活动。像这样用一个小小的粽子串起邻里情,可以为社区治理打下坚实基础。葑溪社区党委书记王秋月表示:“未来我们将继续以传统节日为载体,持续发力,打造更有温度更有心意的社区大家庭。”活动定格下的一张张幸福笑脸,也为这个端午写下温暖的注脚。
通讯员:王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