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中的荷塘泛起粼粼波光
白鹭掠过芦苇荡惊起一片涟漪
暮色中的花卉植物园
最后一抹晚霞为蔷薇墙镀上了金边
在苏州相城区
这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场景
正成为市民触手可及的日常
近年来,相城区持续加大自然生态系统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通过采取鱼塘退养、水质改善、水系沟通、植被恢复、生境营造等措施,建成了虎丘湿地公园、荷塘月色湿地公园、苏州(中国)花卉植物园等三大自然生态保护片区,探索出一条“生态修复-品牌运营-价值转化”的绿色发展路径。
荷塘月色湿地公园
鱼塘、荒滩的生态蝶变
“一年四季都有花,在这里赏花、拍照,拍都拍不过来!”市民刘先生说,前段时间凤凰花开得特别美,他带着家人到苏州(中国)花卉植物园,就着蓝天、绿地,留下了一系列美图。闲暇时间,刘先生常和朋友们一起,带上帐篷、餐垫、美食,到植物园享受阳光与绿色。这样的放松休闲,以城市高“颜值”为情绪“充值”,成了苏州人一种日常生活方式。
苏州(中国)花卉植物园以“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为指引,以生态廊道串联生物破碎化栖息地,通过土壤改良与水文调控、运用植物-微生物协同修复净化水体,构建了兼具物种保育与生态服务功能的复合型植物基因库。在园内建设了拥有20000余号馆藏标本的植物馆和研学中心,展示了植物的进化多样性、形态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相城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一张网”
在虎丘湿地公园的观鸟驿站,摄影爱好者钱女士正通过望远镜观察一群罗纹鸭。“现在湿地里的珍稀鸟类越来越多了,要是自己拍到一次就好了。”她兴奋地说。这片由鱼塘修复改造而成的湿地,如今已成为苏州重要的野生鸟类栖息地,园内已发现鸟类百余种,其中不乏罗纹鸭、白眼潜鸭、红头潜鸭等珍稀濒危保护物种。
除了虎丘湿地公园,荷塘月色湿地公园也成为苏州地区重要的野生鸟类栖息繁衍地。相城区近年来创新运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将300余个沉降鱼塘与200多亩荒滩河道转化为复合型湿地生态系统,种植荷花、睡莲、王莲等各类水生植物共计500余种,建成目前长三角地区规模较大的城市湿地公园。公园内栖息着黑翅鸢、日本松雀鹰、红隼、鸳鸯、雀鹰、水雉、棉凫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2023年以来,相城区完成了首次全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并持续推进热点区域(太湖、漕湖、阳澄湖等区域)专项调查。在阳澄湖、漕湖、北太湖、盛泽荡、虎丘湿地公园等5个重点区域建设了AI智能观测、红外相机、水下相机等观测点,构建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实现鸟类、陆生脊椎动物、鱼类等类群的24小时实时监测和动态展示,形成生物多样性保护“一张图”。
截至目前,相城区共发现陆生维管植物515种,陆生昆虫158种,陆生脊椎动物193种,水生生物366种。其中,记录到国家重点保护物种26种;《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及IUCN收录的濒危物种达22种。“在相城,感受生物多样性之美”项目入选2024年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百项重点项目。2024年,相城区生态质量指数(EQI)增幅达1.8,历史首次由“基本稳定”实现“变好”。
生态IP激活绿色经济
绿色生态资源利用是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重要转化通道。相城区积极探索“生态资源”转化“发展资产”的途径,同时,通过提供优美的生态环境、优良的生态产品和优质的生态服务,带动旅游、文化、休闲等融合产业发展,加快绿色生态资源赋能区域经济发展。
游园会
虎丘湿地公园既保留了芦苇碧塘涵养区等限制游客活动强度的核心保护区,为游禽、涉禽、两栖类、鱼类等生物营造出适宜的生境。又通过河、塘、湖、林纵横交织出江南水乡的湿地景观,规划了水乡农耕区、荷莲文化区、渔家风情区、科普体验区等区域,游客可以在芦荡荷塘和水上森林间穿行,远眺虎丘古塔,聆听生机湿地与千年历史之间的对话,感受自然的魅力。
去年,荷塘月色湿地公园针对景区东南地块约12公顷的空地、荒地进行盘活和开发利用。以原有的农田肌理规划整体布局,打造向阳花洲,吸引更多人走进自然。利用“春赏油菜、夏观荷花、秋赏葵花、冬观候鸟”的四季特色生态资源,让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动力”更强。
相城区还成立花卉产业创新联盟,结合季节性花卉,打造江南采莲游园会、七彩油菜花游园会、花潮游园会等花卉系列活动,科学搭配不同种类的花卉形成“四季皆有景”的美丽画卷。
同时,相城区以花卉为灵感开发文创产品,如向日葵文创系列,实现花卉衍生文化开发,逐渐形成了花卉生态产品标杆活动体系,增厚衍生产品附加值,并逐步建成以花卉为中心的集生物多样性展示和自然教育课程开发为一体的科普宣教平台。今年,荷塘月色向日葵园知名度一度荣登抖音苏州榜热搜第一,各渠道游客量同期倍数呈几何形增长,仅开园首月经济创收125万元。
眼下
相城区正积极发力
“生态+”旅游、“生态+”文化
深度融合
积极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
形成“生态保护修复—生态品牌IP运营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完整链条
推动金山银山成色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