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5月10日至11日,我们镇江师专82级政史班的同窗们,跨越山川湖海,重聚于镇江,共同纪念毕业四十周年。四十载光阴似箭,岁月匆匆。昔日青春洋溢的少年,如今都已步入中年行列,岁月的霜色在鬓角蔓延,宛如月光凝聚在发端的霜花,又仿佛宣纸上晕染开的淡墨迹。岁月在同学们的脸庞刻下了深深的印记,然而眼中依旧保留着那份青春的光彩。望着久別重缝的老师和同学,大学时朝夕相处一起学习生活运动的场景一幕幕在脑海中浮现。我们82级政史班,身为镇江师专的开篇之作,受到了学校领导和老师们格外的青睐与关怀。学校党委秦书记,那位当年的红小鬼,13岁便投身革命洪流。他几乎每天晚自习时都会光临我们班级,巡视一番,不时向我们讲述那段革命的艰难岁月,谆谆教诲我们要珍惜和平时光,勤奋学习,掌握过硬本领,教书育人,报效国家。科领导鞠书记,一位由军旅生涯转入政坛的杰出人才,深谙思想政治工作的精髓。在上世纪80年代初的大学园地里,学生间的恋爱如同禁忌,被视作不可触碰的禁忌。鞠书记为了防止恋爱之风蔓延,常常借梁山伯与祝英台悲剧性的结局来警示学生,以此巧妙地扑灭个别同学心中萌发的爱火。直至毕业之际,我们班42名同学中,仅有那么一对秘密相恋者最终牵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辅导员罗东海老师,身兼班主任的重任,与我们同期踏入了镇江师专这片学习的沃土,那时他正值青春年华,尚未步入而立之年。罗老师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政教系,作为一名学生党员,他理论基础扎实,知识渊博,口才了得,言辞犀利,讲话时手势生动,极富感染力。对学生,他既严格又满怀关爱,记忆力惊人,我们刚入学不久,罗老师便记住了我们每个人的名字,连同各自的籍贯。在那共度的三年时光中,罗老师不仅是我们的良师,更是我们的益友与兄长,他是我们82级政史班的灵魂所在,也是班级的一面鲜明旗帜。至今,罗老师虽已年至古稀,但思维依旧敏捷无比,对问题的剖析入木三分,每日清晨都会在82政史群中分享有深度的文章,供我们学习与思考。
1982年,我在江宁农村高中完成了高二学业,随即迎来了高考的挑战。在那两年的时间里,课外书籍几乎与我无缘。然而,一旦踏进大学的门槛,我除了专注于专业课程的学习,还为自己精心制定了一份读书计划,旨在拓宽视野。我首先选择了中国四大名著作为入门之选,随后涉猎了诸如《茶花女》、《一千零一夜》、《战争与和平》、《巴黎圣母院》等世界文学经典,再后来,我开始阅读诸如《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东方》等荣获各项大奖的小说。随着知识的积累,我内心涌起了创作的冲动,我开始尝试撰写短小精悍的文章,但却苦于不知该向何处投稿。一日,我注意到学校黑板报旁设置了征稿的小木箱,于是趁着夜色,像做贼一样悄悄地将自己的作品投入其中。大约过了半个月,我的文章竟然被誊写在了学校黑板报上,这让我暗自窃喜了好几天。进入大学之初,我们同座并非自我挑选,而是按照性别与身高分配而定。在安排座位的过程中,班主任罗老师指导16名女生和26名男生依照身高矮高排列成两列,分成四组,按照每组四名女生、三组六名男生以及一组八名男生的组合,依照身高由矮至高的顺序分配座位。在大学一年级,我与黄同学成为了同座。有趣的是,入学初次的体检让我们惊讶地发现,我们俩的身高和体重竟然分毫不差,都是173厘米高和110斤重。时光荏苒,到了大学毕业,我们的身高和体重依旧保持同步增长,均为175厘米和130斤。黄同学与我同是南京人,他皮肤白皙,容貌俊朗,若是放在当下,定能成为众多女孩心中的白马骑士。他平日里话语不多,总给人一种淡淡的忧郁感,这或许与他自幼在亲戚家中成长的经历有关。黄同学身体素质出众,篮球、排球技术高超,是校队的主力队员。在田径方面,他的成绩在班级中也是名列前茅,特别是短跑项目,爆发力惊人,速度敏捷,每年学校田径运动会,黄同学都是班级得分高手。大学毕业后,黄同学凭借优异的体育成绩和综合素质,被分配至南京体育学院下属的体育运动学校,这与他的体育才华密不可分。在体育学院,他与全国乒乓球女子冠军谢女士不期而遇,随后喜结良缘,携手移民日本,成为我们82级政史班唯一一位远居海外的学子。
我受邀参加的唯一一场大学同窗的婚礼,新郎是那位自大二便与我同座的朱同学。他与我同是南京江宁籍的老乡,只不过我们两家一个在江宁的东边,一个在江宁的西边。他家在那个昔日被誉为江宁东三省的长江乡,他分配在家乡附近的营防中学。随着行政区域的重新划分,他的家乡早已划归栖霞区管辖。朱同学婚后,为了终结与爱妻的两地生活,毅然调往仪征市委党校任职。朱同学与我身高相差无几,入学伊始,我们便同住一间宿舍,内部设有上下铺的铁架床,他睡上铺。朱同学平素沉默寡言,略显羞涩,但他非常注重个人仪表,衣着总是一丝不苟。在与人交谈时,他总是轻声细语,面带微笑,因此赢得了“大姑娘”这一昵称。每天放学回到宿舍,他总是首先拿起放在床边的那面无框镜子,开始轻声吟唱,同时细心地整理自己的发型,那画面至今仍历历在目。每当我们班级举办文娱晚会,朱同学的男中音演唱总能赢得经久不息的掌声。在大学的同窗好友中,吴同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出身于知名的省丹中,与我们这些来自乡村普通高中的同学相比,他身上自然流露出一种“贵族”的风范。吴同学性格坦率,意志坚定,学习上更是勤勉不辍。大学一年级时,他就创下了几项纪录:收发信件数量最多。几乎每隔三天,他不是在寄信就是在收信。那时,每个班级都在学校的传达室设有一个信箱,由生活委员每天负责开箱收发信件。由于吴同学信件最多,他主动承担起了这个任务。最早涉足爱河。吴同学在高中时有一位初恋女友,她考入了上海的某知名大学。两人起初书信往来频繁,后来渐渐减少,甚至中断,吴同学一度情绪低落,幸亏班主任罗老师及时伸出援手,耐心地开导他。英语口语最为流利。吴同学入学时带来了一台收录机,每天坚持听英语磁带练习口语和听力,让我们这些同学羡慕不已。我的英语成绩虽在班上名列前茅,却只能算是“哑巴英语”。英语课上,陈老师几乎每节课都会点吴同学或我回答问题,而陈老师总是亲切地称呼我为“Monitor Li”。第一个将照相机带入校园。吴同学家经营着一家照相馆,每个学期,他的父母都会带着相机来学校为我们留下珍贵的瞬间,我们珍藏的黑白照片大多出自他们之手。第一个参与勤工俭学。当时学校图书馆规模较小,学生借书需以班级为单位集体借阅,每人每周限借两本书。吴同学热爱阅读,为了更方便地借阅书籍,他申请到图书馆勤工俭学,负责整理书籍和登记借书卡片,不仅便于自己阅读,还能每月赚取十多元的补助,这在当时每月只有6元生活费的日子里,无疑是一笔可观的收入。在大学的同窗之中,与我交情深厚的,首推与我同宿舍、睡在下铺的徐同学。值此毕业四十周年之际的重聚,徐同学笑谈,当年他踏入校门之时,尚属未成年之列。他来自溧阳的乡间,身材不高,肤色偏黑,闲暇之余,他独爱象棋,生性内向,不轻易与人交谈。在那些远离都市繁华的日子里,我们的生活简朴而纯粹,没有手机的干扰,没有网吧和歌舞厅的诱惑,唯一的主旋律便是学习。每周唯一可以自由安排的时间,仅限于周日一天。到了大二,我沉迷于《佐罗》、《魂断蓝桥》、《追捕》等译制片电影的魅力,被童子荣、乔榛、丁建华等人的配音深深吸引,每个周日的夜晚,几乎都是在与徐同学一同观影中度过。我们俩还各自购置了一副羽毛球拍,课余之时,便会在宿舍六楼的顶层平台上挥洒汗水,享受羽毛球的乐趣。这一习惯,或许正是从那时起,渐渐成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我现在每周打三次羽毛球,球龄近20年。周日时分,我们常会结伴游历镇江的三大名山:金山、焦山、北固山。三座山不仅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我们,更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宗教氛围让我们流连忘返。记得有一次,我们兴起一时,决定尝试啤酒的滋味,于是买来两瓶,放在宿舍里。我们各自尝了一口,随即忍不住呕吐,那股猪缸水的味道令人难以忍受。后来,我们买了金山牌的萝卜头小菜,每饮一口啤酒,便吃一口小菜,硬是这般,才算是将啤酒艰难地咽下。
当时师专没有专门的田径场,只有四块篮球场和排球场。有次篮球课上,在抢篮板球的过程中,我的眼镜被有“拼命三郎”之称的男生体育委员刘同学撞碎,自那时起,我再不敢参加身体直接对抗的诸如篮球等体育运动,喜欢上隔网对抗的羽毛球和排球运动。大三时,下午几乎都是自习课,我们午休后便会去抢占排球场,除了同班同学分组对抗外,更多的是和我们政史科一帮青年教师一较高下。刘同学和黄同学都是主要得分手。我的上手飘手发球又高又远颇具威力,往往直接得分。刘同学后来留校做干事,数年后被在师专进修培训的某区领导相中,从此走上了从政之路。此后,几乎每隔几年,他的职位就要升迁变化一下,做过区组织部办公室主任、区政府办主任、镇长、开发区工委书记、区教育局局长、区工商联主席。那期间,每次我和他通电话,都会调侃的问,现在是喊你刘主任,刘镇长,还是刘局长。由于师专校内没有田径场,每周一次的田径课,我们需徒步半小时前往镇江市体育场。跑步是我钟爱的运动,我尤其享受在那煤碴铺成的跑道上挥洒汗水。我的100米成绩位列班级第四,仅次于刘、黄和唐三位同学,而在800米和1000米的比赛中,我常常能摘得头筹。高中时我曾荣获学校运动会800米亚军,仅输给一名练长跑的体育特长生。尽管师专的体育设施简陋,但对我们的身体素质锻炼却从未松懈。无论是春夏秋冬,早晨6:30左右,我们就会被铃声唤醒,开始做广播操,冬天,则踏上跑步的路途。学校在进出校门口的唯一通道处设置检查卡哨,每当跑出校门,我们便要将跑步考勤卡交给值班的体育老师,跑回时再取回盖有当天跑步印章的卡。有些同学会选择偷懒,只在学校附近小跑一番便返回,而我与同宿舍的徐同学则常常绕着镇江市区跑上半圈,直到大汗淋漓才踏进校园。学校明确规定,评选三好学生时,体育成绩未达80分的同学将被一票否决。每学期,学校还会组织学生身体素质测试,男生的测试项目包括100米、1000米、跳远(或立定跳远)、举重(或引体向上)、铅球(或实心球)。五项总得分达到450分即为优秀,而我六学期的测试成绩均达到了优秀标准,是班级中仅有的几人之一。体育锻炼的经历让我深刻理解到,体育不仅能够增强体质,更能够培养人的意志和团队精神。
大一时班干部和团干部合影。
每当我目睹电视上的歌舞盛宴,便不禁怀念起大学时光,那时强、许、赵三位同窗在校园文艺汇演上以一等奖的佳绩演绎了那段曼妙的印度舞,朱、庄二位的男女声二重唱依旧余音绕梁。观赏田径赛事时,大学时期参加校运动会的激烈场面便会浮现在眼前,陈同学的万米冠军、吴同学的标枪金牌,以及我们班与82数学班在男子4×100米接力赛中的奋力角逐,同学们的加油声、内心的热血澎湃仿佛仍在耳畔。观看球类比赛时,团支部强书记带领我们班的女篮队伍在校联赛中夺冠的场景历历在目,终场哨声响起的那一刻,班主任罗老师与我们一起冲进球场,紧紧围住她们,击掌拥抱,共同庆祝胜利。漫游无锡、扬州、南京等地时,我常会回想起40年前大学时期班级组织的春游,那时的欢声笑语至今仍记忆犹新。大学生活虽然朴素,却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岁月。在那里,我不仅吸收了专业知识,更学会了人际交往、面对挑战和规划未来。与徐同学的深厚友谊,以及其他同学的相伴,都成为了我人生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岁月流转,每次回忆起那段时光,我都满怀感激之情,感谢那些岁月赋予我的一切。
作者:李宏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