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政协委员风采】赵雪娟:以绳结为笔,勾勒昆曲新韵)
履职心语
让传统技艺更具时代生命力。

中国结是一种别具特色的传统手工艺术,也是吉祥、幸福等美好寓意的象征。而昆山绳结,这一独特的手工编织艺术,不仅继承了中国结的传统技艺,更融入了现代审美和创新元素。在巴城老街,就有这么一位极具创作理念的绳艺编织师,玉面琵琶原创手工编织工作室创始人——赵雪娟,她将传承千百年的绳结技艺与昆曲结合起来,让这项传统的编织艺术在当今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赵雪娟是土生土长的巴城人,大学毕业后,她一直从事设计工作。因为喜欢编织中国结,所以常常会把中国结的装饰应用于自己的设计中。2019年,为更深入研究、传承、创新并推广这一传统手工编织技艺,她辞职回到家乡,在巴城老街创办起属于自己的工作室,将热爱转化为事业。在玉面琵琶工作室里,不仅可以买到各种精美的编织工艺品,还可以亲手编织,体验传统文化魅力,感受昆曲和中国结的美妙相遇。
“能把热爱融入事业,让传统绳结技艺焕发新生,我倍感幸运。”赵雪娟一边说着,一边手中红绳翻飞,转眼间,一个精巧的中国结便已成型。在她的巧手编织下,一根丝线把昆曲人物形象以中国结特有的方式展现得惟妙惟肖。多年来,结合昆曲人物特点,赵雪娟创作出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昆曲人物形象,设计出《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和柳梦梅、《长生殿》中的唐玄宗和杨贵妃、“生旦净末丑”脸谱等一系列作品,在色彩、线条、配饰的选择上都别具匠心。
作为昆山市政协委员和江苏省第二批乡土人才“三带”新秀,赵雪娟始终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她的工作室为许多女性提供了学习编织的机会,帮助她们掌握技能、重拾自信。她还将手工绳结技艺带进校园、社区、企事业单位等,为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提供教学指导。甚至,她还前往马来西亚举办了一场融合中国传统与马来西亚多元文化的昆曲主题绳结艺术交流活动,不仅为马来西亚民众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也为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相互理解搭建了桥梁。“非遗需要与时俱进。”赵雪娟说,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她深感肩负的责任,能够将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到国际舞台,她感到无比荣幸。
马来西亚之行只是赵雪娟文化传承之旅的起点,她期望未来能将中国绳结艺术的魅力传播到更多地方,为保护和弘扬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更大的贡献。赵雪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敬业爱岗的深刻内涵。她不仅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追求卓越,更将这份敬业精神延伸到了公益事业和社会责任中。她以绳结为笔,绘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坚守;以匠心为墨,书写对事业的执着与奉献。在她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手工编织艺术,传承传统文化,共同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添砖加瓦。
责任编审 | 孙亚美 陆乐
融媒体记者 | 丁燕
图片来源 | 昆山宣传
责任编辑 | 王一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