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昆山市企业重整服务中心:“法治医院”助企涅槃重生)
在昆山,庞大的市场主体、多元的产业结构、复杂的利益诉求,对审理、执行、破产等司法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让暂时陷入困境的优质企业重获新生?由昆山市人民法院主管的昆山市企业重整服务中心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
作为全国首家事业单位性质的企业重整服务机构,昆山市企业重整服务中心创新建立“识别—救治—康复”全链条服务体系,为困境企业提供精准法治服务。

重整中心成立以来,已成功挽救困境企业102家,化解债务310.98亿元,盘活不动产185万平方米,引入投资39.1亿元,维护3900余名员工权益。相关工作成效被写入最高人民法院全国两会工作报告。
及早识别
构建企业健康“预警系统”
6月19日,某企业负责人通过“鹿路通”APP上的“重整服务指引平台”,填报了企业资产、业务、债务、困难等信息。平台根据填报内容,结合预先设置的分析模型,自动生成了一份“体检报告”,对企业的困境等级、下一步纾困路径等形成初步意见,并给出了昆山市企业重整服务中心具体对接人员的联系方式,便于进一步获得全面、准确的重整指引。
昆山市企业重整服务中心的“企业困境研判与破产预警平台”汇集工商、司法等部门的关键指标,通过智能算法进行交叉分析,构建起四级风险预警体系:关注级(蓝色)、初级(黄色)、中级(橙色)、高级(红色),实现对企业经营状况的精准“体检”。
“这套系统就像企业的‘健康监测仪’,能及时发现经营异常信号。”中心负责人欧平介绍,针对不同风险等级,中心采取差异化处置措施:蓝色预警会提供风险提示,指导企业自主调整;黄色预警将启动专项诊断,协助协商化解潜在风险;橙色预警会建议采取庭外重组、预重整等措施,控制风险扩散、促进恢复发展;红色预警则需尽快引导进入破产重整或清算程序,实施整体救治、盘活。
截至目前,昆山市企业重整服务中心已引导541家具备破产条件的企业尽早进入破产保护程序,直接带动化解诉讼、执行案件和诉前纠纷9358起。
靶向救治
开出对症“法治处方”
“就像医生看病要分科室,我们救治企业也要精准分类。”昆山市人民法院法官苏军伟说,中心出台了《困境企业分级评估与分类处置工作指引》《企业庭外重组工作指引》,将企业分为四个类型,分别采取不同救治策略。
针对“病灶”尚未出现的短期困难企业,中心采取暂缓执行、宽限履行等措施,为企业赢得时间、用药自救。昆山某酒店管理有限公司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5栋民宿,后因经营不善背负了大额债务并被多家债权人起诉。中心研判其仍具运营价值,暂缓执行并通过庭外重组促成《债务重组协议》,化解1800余万元债务及百余起潜在诉讼,帮助酒店恢复经营。
针对难以及时履行债务的中期艰难型企业,中心组织多方协商谈判,协助企业对接资源,争取保健康复。某自动化公司因资金链断裂欠债900万元,但技术团队和市场资源尚存,属具有挽救价值的企业。中心推动该公司与全体债权人达成破产和解协议分期偿债,并协助7天内获取200万元“共益债”贷款,优先清偿员工工资,最终使企业恢复经营。
针对“造血”功能不足的长期危困型企业,中心导入执行强制监管、预和解、预重整、重整程序,帮助企业债务消减、恢复活力。某建材商场因经营不善进入破产程序,法院通过“执破融合”机制,在清算中引入“居然之家”品牌运营,最终招商率达97%,实现资产盘活与业态升级。
对确无救治可能的落后僵化型企业,中心为企业提供破产清算引导,帮助企业有序退出市场,盘活闲置、低效资源。某烂尾汽车配件园经破产拍卖整体处置,新投资方将其改建为低碳产业园,既盘活了闲置资产,又实现了产业升级,实现匹配区域发展规划的“腾笼换鸟”。
恢复机能
做好康复“后半篇文章”
“企业重整成功只是第一步,后续的‘机能恢复’同样重要。”昆山市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殷博文说。为此,中心建立了“一企一档”跟踪机制,为每家企业配备“康复顾问”。
江苏威某服饰有限公司的破产重整就是帮助企业恢复机能的一次生动实践。该公司原是一家传统服装企业,转型产业园运营后,因扩张过快陷入困境,截至2022年,已累计欠债6亿元。执行过程中,昆山市人民法院发现该产业园入驻了36家优质企业,年纳税4000万元,直接关联600个就业岗位。若简单拍卖处置,将导致园区企业集体停摆。
经昆山市企业重整服务中心综合评估,认为该企业具有重整价值。在法院指导下,中心启动预重整程序,仅用45天就成功引入专业园区运营商注资1.85亿元。通过创新采用“运营权转让+债务重组”模式,既保障了债权人权益,又维持了园区正常运转。目前,重整后的产业园焕发新生:入驻企业增至37家,从业人员达700人,年产值突破6.5亿元。该案例创造了三个“保全”,即保全产业链稳定、保全就业岗位、保全税收来源,又实现了“挽救一个园区、激活一片经济”的示范效应。
“我们不是简单处理债务,而是统筹考量经济社会效益。”承办法官表示。该案例入选2024年度江苏法院执破融合典型案例,展现了司法服务保障实体经济发展的创新实践。
昆山市企业重整服务中心自成立以来,积极联合人民银行、发改委、市场监管、税务等部门,优化重整后企业金融、工商、税务等领域信用修复路径,推动53家重整、和解企业实现信用修复。2024年,中心协助法院办结破产、庭外重组案件338件,挽救困境企业57家,其中38家通过重整、和解走出困境,19家通过庭外重组恢复发展,救治成功率达16.9%。
责任编审 | 孙亚美 陆乐
融媒体记者 | 管胡雯
供图 | 管胡雯
责任编辑 | 王一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