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张金宝:渡江战役的“常备民工”)
张金宝(1927年—2014年),江苏泰兴人。解放前夕,他家里有一艘八成新的可装载18吨货物的大木船。一次,一个国民党军官找到他,想出高价雇佣他的大木船送其一家老小逃往台湾。张金宝毫不动心,因为他对国民党军队没有一点好感。不久,泰兴解放,解放军征用渡船、民工准备渡江战役。22岁的张金宝踊跃报名,当了一名光荣的“常备民工”。
渡江战役打响前,张金宝积极参加解放军的渡江作战训练,一刻不停,苦练驾船本领。1949年4月21日凌晨,随着红色信号弹升空,解放军埋伏在长江北岸边的大小船只快速驶出。张金宝的船上坐了27名解放军战士,由一名排长统一指挥。张金宝把稳船舵,解放军战士扯起大篷,大船离开北岸向南岸进发。不一会儿工夫,江面上出现了黑压压的船队,耳边是一片“啪啪啪啪”的水流声。船一过江中,就能听到枪炮声。有时,子弹打在船帮上,发出“卟卟卟”的闷响——因为此前张金宝已经做了充分准备,用两条棉絮浸了水,绑护在正面船帮上,一般的子弹是打不穿的。这时江上有雾,张金宝看不清哪里可以靠岸,只能凭借经验,感觉快到岸边时,就招呼解放军落下大篷。“哗哗”的滑轮声,引起了守敌的注意。敌人的炮弹呼啸而来,但因靠得很近,炮弹只从空中划过,龟缩在碉堡里的敌人也开始疯狂地胡乱射击。张金宝不顾危险,控制住船只,顺利靠岸。解放军立即跳下船去,边打边冲,锐不可当,不一会儿就占领了滩头阵地。正因为有运送解放军渡江作战的经历,张金宝成了预备役士兵,继续在苏州为解放军做好后勤服务,并随时听从国家号召参军作战。1953年,张金宝落户到昆山县周市公社潘家桥大队太平村,并挂靠在周市交通管理所下属的运输队,从事水上运输工作。那艘参加渡江战役的大木船,被运输队的同志们称之为“英雄船”。张金宝对“英雄船”十分珍惜, 4.3米长的船橹、2米长的舵杆、一块挡水板、一只风帆葫芦等船上物品都被很好地保存下来并珍藏了60年,后来捐献给了南京渡江战役胜利纪念馆。
2014年,张金宝去世。他留下了两个证件,一个是《常备民工复员证》,证书的下方有一行字:苏北一分区支前司令部、政治部发给。内页左边注明了服役时间:1949年2月1日起至1949年5月6日止。内页右边写有“完成渡江任务”六个大字。另一个是红色封面的《兵役证》,发证时间是1956年7月,这本证书上盖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国防部长彭德怀”的印章。这两个证件,虽已发黄,边角也已破损,却被张金宝的家人视为传家宝。
来源 | 昆山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