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生态环境部公布了
2025年绿色低碳典型案例
在获选名单4大类别中
(园区、企业、社区、基地)
苏州分别有1个案例上榜
今天来为大家介绍
入选基地类名单的案例
苏州中学园区校
苏州有一所学校
里面不仅有湿地生态园
还藏着一个博物馆
这个学校就是苏州中学园区校
苏州中学园区校西南角处有一片25亩的湿地生态园,是学校建设期间保留下来的一片原生态自然湿地,形成了校内“自然保护区”,取名叫“西马斜塘”。这一片湿地由七个微型小岛组成,其中仅有两个岛向人开放,其余五岛“闲人莫入”,使用权归还给原驻地的生物们,黑水鸡、小鸊鷉等20多种鸟类在此安家筑巢。湿地的繁茂、灵动、生生不息,也感染了园区校的学子,这里成为了他们的“精神栖息地”。“压力大的时候去湿地逛逛”似乎已是同学们约定俗成的事情。
依托“西马斜塘”湿地,融合江南水乡生态智慧与现代教育理念,苏州中学园区校建成了国内中学界首家以“湿地教育”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西马博物馆。博物馆建于20亩湿地生态园旁,青砖黛瓦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形成“馆在园中、园在馆内”的立体教育空间。馆内设三层主题展区:一层湿地生态馆,以沙盘展示苏州湿地分布,陈列太湖动植物标本;二层湿地生活馆,还原江南农耕生活与小镇风貌;三层湿地文明馆,展陈良渚、红山文化玉器及历代陶器。从2010年西马博物馆成立至今,西马博物馆年均接待4000名以上外来访客,每年培养湿地文化推广志愿者约60人。
“西马斜塘”和西马博物馆让“湿地文化”成为了苏州中学园区校的特有品牌与学校形象,共同赋予了校园独特的湿地文化底蕴,是师生们了解自然、理解生态的活教材、“立体课堂”。在西马斜塘的每一次观察、在博物馆的每一场学习、在环保行动中的每一次付出,都是在为守护湿地、守护未来贡献力量。
苏州中学园区校将地缘优势转化为教育资源优势,开发出将生态文明观与学校课程相结合的“湿地文化”课程,让学生通过浸润式学习,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观,在学生心中留下了“多元共生,价值尊重,人性完善”的湿地精神。
近年来,学校打造项目式能动课堂,推动“湿地文化”课程的深度应用和推广,开展“国家新能源战略”“垃圾分类”“双碳”等主题研究及辩论活动。超600人次学生参与项目研究,获市级优秀表彰约120人,在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多次获得省一等奖,iGEM(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2020—2022连续三年荣获高中组全球金奖,其中2021年获得全球亚军(金奖第二名)。2023年,学校承办的赛先生说——青少年“双碳”科普活动直播吸引超10万观众。“湿地文化”课程荣获首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基础教育类)一等奖。
未来,苏州中学园区校将继续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开展“园区校碳中和行动计划”主题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动员全体师生参与绿色生活实践,为碳中和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