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张家港市凤凰镇,有一处如诗如画的“桃花源”——鸷山。多年前,这里曾因长期的采石作业而满目疮痍。深达20余米的矿坑,如同一道“伤疤”刺痛着这片土地。
近年来,凤凰镇依托河湖综合整治和宕口复绿工程,结合全镇水系规划,将其改造为生态城市公园,让这片“疮痍之地”获得新生,蝶变为集生态、文旅、农旅于一体的“新时代桃花源”。
科学修复唤醒山水记忆
凤凰镇位于长江下游南岸,是张家港市的“南大门”。
“过去这里河道堵塞,又脏又乱,连村民都绕道走。现在水清岸绿,白鹭成群,环境好了。”凤凰镇村民王大爷指着眼前的鸷山潭感慨道。
2016年起,凤凰镇以市场化模式推进矿山修复,秉持“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理念,同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新城建设。
通过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方式,当地保留区域原始地形地貌,利用矿坑天然汇水优势,将废弃区改造成3.78万平方米的Ⅱ类水质湖泊。
此外,凤凰镇以核心区域鸷山宕为基础,修建开放式市民公园,充分利用区域内原有的地块植被,种植园艺品种180余种。
在树木保护方面,凤凰镇建立了数字化林业资源信息库,搭建区域苗木信息查询系统,为每一棵有价值的树木编号定位。与此同时,凤凰镇加大耕地保护力度,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分级利用山体修复产生的石料,把曾经的“残山剩水”精心雕琢成“心灵憩园”。
如今,鸷山区域已然旧貌换新颜。碧波荡漾,茶田错落,花海缤纷,江南古韵与现代文旅在此交织出一幅动人画卷。
三产融合推动乡村振兴
初夏时节,肖家巷特色田园乡村内的花海悄然上线。这个仅有73公顷、125户人家的小村庄内,山、水、田、园、茶各种元素相得益彰,生态环境优美,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
十年前,肖家巷还默默无闻。如何实现三产融合推进乡村振兴,成为当地干部群众拓宽发展路径的新课题。
2017年,肖家巷被列入首批苏州市特色田园乡村创建示范点。
随后,肖家巷采用商业业态、原住民生态及农作物并行的形式,以深化河阳文化、非遗文化为主线,通过开展乡村环境提升、产业联动升级、文化传承保护、旅游线路建设等工作,构建餐饮、茶旅、民宿、农业、文创融合的“旅游+产业”体系。
此外,肖家巷还对区域内农房建筑及庭院开展“针灸式”整治,灵活使用青砖、青瓦、原木等材料,加以点缀设计,在保留乡村印记的基础上,改善乡村生活居住环境。
老党员肖叙法是土生土长的肖家巷人。当地的变化让他十分感慨:“以前门前都是泥路,不好走。现在路修了,环境好了,活动空间也有了,生活质量显而易见地提升了。”
绿水青山铺就富民之路
过去靠山吃山,现在护山富山。近年来,凤凰镇将生态修复与富民增收深度融合,村民每年可以通过村经济合作社获得土地租金和分红。
此外,凤凰镇政府还牵头成立创客党支部,通过“文旅早餐会”等方式为村民创业护航,激发乡村发展潜力和活力。
夏日,在支山村百亩桃园外的主干路两侧,来自上海、南通等地的车辆排起长队。路口的支山村果品合作社内,20多位村干部和志愿者正将桃农送来的新鲜水蜜桃分拣装箱,快递盒子堆成了小山。
凤凰镇是苏南最早的水蜜桃产区之一,种植历史已有百年。目前,凤凰镇水蜜桃种植面积达6000亩,以京红、白凤、湖景、红花等品种为主,形成了6月到8月均有鲜桃上市的格局,亩均产值约1.35万元。
春赏桃花、夏品佳果、秋游古街、冬沐温泉……如今,凤凰镇“四季凤凰”旅游品牌彻底打响,以“红色故事、清廉故事、非遗技艺、乡村休闲”为主要内涵的旅游线路,为广大游客提供了全域旅游新体验。
近年来,凤凰镇还着力培育“农文体旅+”融合发展新业态模式,推动生态、教育、医疗、休闲康养、数字信息、新媒体等产业深度融合,构建特色化、多元化的农文体旅业态和开放包容的产业开发模式,推动乡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乡村“造血”能力,打造“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全面振兴新格局。
从“疮痍之地”到“生态桃源”,凤凰镇的生态修复不仅重塑了自然风貌,更激活了乡村振兴的澎湃动力,也为长三角地区生态价值转化提供了可复制的“凤凰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