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看,它们正在抱窝!”在张家港西水道六圩区的田埂上,观鸟人王永祥正通过高倍观测镜,仔细观察着8处黑翅长脚鹬的鸟巢。每年此时,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会在这片农田安家落户,而今年,它们在这里的故事有了新的温暖篇章。
观鸟人王永祥介绍
“我是在5月下旬观测到它们的,每一个鸟巢里约有三四个鸟蛋。”黑翅长脚鹬是国家“三有”保护动物,别名“红腿娘子”,每年4月上旬会沿着长江沿线从南方飞抵张家港地区,5月下旬进入繁殖期,经过16至18天的孵化期后,雏鸟将在6月中旬陆续破壳。“黑翅长脚鹬实行严格的‘一夫一妻制’,雌雄轮流孵化,领地意识极强。”王永祥表示,它们会盘旋鸣叫驱赶入侵者,这种特性使得保护它们在农田筑巢育雏尤为重要。
张家港市梁丰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广华介绍
“按照正常农时,6月20日前就该完成犁地、插秧等所有工序。但发现这些珍贵的鸟巢后,我们立即调整了计划,决定推迟这15亩田块的插秧时间。”在这片总面积达2297亩的农田里,工作人员特意为这些“特殊租客”开辟了一片安全区。在耕作时,他们会特意放慢机械速度,遇到鸟巢主动绕行,确保不惊扰这些“准父母”。
候鸟的驻足
是生态环境改善的最佳见证
西水道六圩区由张家港市长江生态保护发展有限公司主要负责管理,近些年,该公司引导梁丰集团等农田租户,持续使用有机肥和沼液改良土壤,意外造就了候鸟的“理想产房”。“丰富的有机质培育出大量昆虫、蚯蚓,为鸟类提供了充足食源,形成了完整的食物链。”朱广华表示,在保障了粮食生产的同时,又为野生动物提供了安全的生存环境,助力长江沿岸生物多样性的恢复。食物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人为干扰较少,还吸引了常见的雉鸡、珠颈斑鸠、火斑鸠、黑翅鸢、小鶋鷉等常年在这里繁育。
这种“稻鸟共生”的生态农业模式
既保障了粮食安全生产
也为动物提供了理想栖息地
张家港市长江生态保护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慧智介绍
“我们始终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在西水道圩区域积极推进生态建设。”目前,已建成3200亩沿江绿廊,并通过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等绿色农业措施,使区域生态环境显著改善,鸟类种群增加,实现了生态与农业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