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拓宽居民灵活就业渠道,狮山横塘街道青春社区积极探索“非遗+灵活就业”融合模式。近日,狮山横塘街道青春社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邀请草编技艺传承人宋老师走进社区,开展“指尖上的非遗传承”活动。
棕榈传古艺,匠心见传承
宋老师带来的不仅是编织技法,更是一部扎根乡土的材料智慧史。“我们祖辈用海边常见的棕榈叶传艺......”他轻抚叶片清晰的脉络,讲述家族与自然材料的共生故事。从辨识叶片老嫩、蒸煮增韧的独门工序,到将南方海滨植物转化为永恒艺术品的匠心,宋老师的教学让现场学员领会非遗“就地取材”的生存智慧。只见一片普通的棕榈叶在他手中几经折叠翻转,瞬间就化作了一枚精致的碧玉戒指。这看似简单的变化背后,是祖孙三代守护的草木哲学,更为寻求就业的居民们开辟了一条连接传统与现代的崭新路径。
叶脉启新程,指尖织幸福
此次活动始终秉持“可学可卖”的导向。在宋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学员们全程参与了棕榈叶变身戒指、花朵、蚂蚱等工艺品的奇妙过程。去除叶缘的尖刺考验着大家的耐心,燕尾双叉的制作需要精准掐折,而蚂蚱后腿灵动的弹跳感更是全凭指尖力道的精妙掌控。“在编织的时候就要想着它的用途,制作过程中就要考虑销售卖点。”宋老师拎起一只栩栩如生的棕榈叶螳螂说道,“像这样的小精灵,在景区摆摊,一天就能卖出上百个。”
绿荫惠邻里,非遗促就业
作为青春社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的核心项目,此次活动精准满足了居民“学技艺、增收入”的双重需求。服务站负责人介绍道:“这类非遗项目原料获取容易、所需工具简单,特别适合居民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创作,实现创收。”现场一位带娃的宝妈,已经能够熟练地用棕榈叶编出标准的戒指,她满脸笑容地展示着自己的作品:“接送孩子的间隙采些叶子,晚上看电视的时候就能编,很方便的!”
当祖传的棕榈叶编艺在社区居民指间复苏,青春社区以“一叶一世界”的巧思,织就覆盖全龄段的灵活就业网络。未来,服务站将持续挖掘更多方便、易学的非遗项目,让更多传统智慧在“家门口”生根,让社区服务向新而生。(沈蔺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