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山横塘街道馨泰社区的悦峰驿站内,五色面团在孩子们的指尖翻飞,儿童活动空间瞬间化作流动的非遗传承工坊。日前,社区开展“指尖上的非遗 巧手塑万象”主题活动,一场跨越千年的面塑技艺对话在此进行。
溯源千年 小面团承载大历史
活动伊始,馨风尚社创服务中心负责人黄萍讲述起中国面塑艺术的历史。“源于东汉祭祀供品的古老雏形,历经唐宋市井烟火气的滋养,至明清时期终成枝繁叶茂的民间艺术……”黄老师特别剖析了地域流派的不同生命力,从山东菏泽“李派”的朴拙厚重到北京“汤派”的典雅精细、上海“赵派”的海派写实,直至苏州本土温婉细腻的独特气质。没想到小小一个面人,背后的历史这么深厚呀!老祖宗的手艺真棒!”点点惊叹道。
指尖筑基 捏搓揉掀见真章
进入基础技法教学环节,黄老师化繁为简,现场拆解“捏、搓、揉、掀”四字心法。随后,被誉为姑苏“面人陶”的陶志海老师来到现场,用行动一一解答孩子们的各类问题。在他手中,面泥好似有生命般。只见他指尖如笔,揉捏点塑间,一只憨态可掬的小熊猫破“掌”而出。“塑形如写意,重神而不拘泥于形,”陶老师边示范边解释,“要观察万物之‘势’,才能游刃有余”在陶老师的指导下,一个个作品纷纷出炉,孩子们笑道:“这小熊猫马上要啃竹子啦!”
驿站内,孩子们围坐长桌沉浸于面人制作的喜悦。这场指尖上的非遗盛宴,以柔软面团为媒介,将跨越千年的手工艺融于烟火日常。活动结束后,孩子们纷纷带着自己捏塑的面人满足而归。今后,馨泰社区将持续开设品类多样的非遗工坊,打造更多传统技艺项目,推动非遗在居民手中焕发新活力。(杜家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