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色彩缤纷的饮料和零食是孩子们最爱的“快乐源泉”。然而,这些美味背后,可能潜伏着大量的“糖衣炮弹”!近日,狮山横塘街道新狮社区就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揪出食物里的‘隐形糖’”科普活动,吸引了辖区内30多名小学生踊跃参与。他们纷纷化身“健康小侦探”,开启了一场趣味横生的探秘之旅。
活动伊始,科普老师神秘兮兮地举起一瓶养乐多晃了晃:“各位小侦探来猜猜看,这瓶我们常以为很健康的‘小饮料’里,到底藏了多少块方糖呀?”孩子们立刻伸长了脖子,紧紧盯着饮料瓶,“我猜是两块!”“才不是呢,至少五块!”……现场气氛瞬间被点燃。科普老师又拿出了可乐和果汁作为对比样本:“一瓶100毫升的养乐多含糖量约15克,相当于4块方糖。一瓶普通的果汁饮料,含糖量也轻松超过40克!”
为了让小朋友们更具体地理解这些数字代表着什么。现场还开展了“方糖大作战”实验。科普老师将一瓶500毫升的可乐缓缓倒入透明量杯,神秘地说:“这瓶可乐里的糖,可比我们想象的多哦!”话音刚落,便开始一块接一块地往旁边摆放方糖,“一块、两块、三块……”随着数字不断增加,孩子们的惊呼声也越来越大,小脸上写满了不可思议。最终,整整15块方糖堆成了一座小山!孩子们纷纷凑上前惊呼:“哇!原来喝一瓶可乐等于吃这么多糖啊!”紧接着,老师又对果汁和奶茶进行了同样的“方糖换算”实验,结果让孩子们发出阵阵惊叹,对“隐形糖”的警惕心也随之提升。“这些‘隐形糖’不光饮料里有,像大家爱吃的饼干、薯片等加工食品,往往也添加了大量的糖分。小朋友们要注意哦。”科普老师提醒道。
在“识别隐形糖”环节,科普员老师化身“侦探教练”,为孩子们传授阅读食品标签的“破案关键”:“配料表的排序可是个‘秘密线索’,排在越前面的成分,含量越高。如果白砂糖、葡萄糖浆这些‘糖类家族成员’的名字排在前几位,那这食品的含糖量可就‘不简单’啦!”孩子们听得聚精会神,纷纷拿出自己带来的零食包装袋,对照着老师讲解的方法,像小侦探一样仔细寻找线索。原来,这些糖常常以白砂糖、葡萄糖浆、果葡糖浆、麦芽糖浆等“化名”出现,孩子们恍然大悟。
科普老师用生动的比喻给小侦探们敲响警钟:“过量的糖会变成‘小蛀虫’,破坏牙齿表面的珐琅质,让牙齿出现小洞;还会在身体里转化为脂肪,让‘脂肪小怪兽’悄悄堆积;甚至会影响大脑中的血清素水平,让我们上课容易注意力不集中。” 同时,科普员还补充道,长期过量摄入“隐形糖”,会增加患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疾病的风险。孩子们听得眉头紧皱,连连点头,健康意识在心中悄然萌芽。
活动尾声,孩子们收获了一份实用的“健康零食挑选秘籍”:优先选择配料表简短、添加剂少的食物;用新鲜水果代替果汁,因为水果里的膳食纤维能帮助人体慢慢吸收糖分;口渴时,白开水才是“最佳拍档”,不仅能及时补充水分,还不会给身体增加额外的负担。
这场妙趣横生的科普活动不仅让孩子们掌握了辨别“隐形糖”的本领,更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科学饮食、健康生活的种子。新狮社区希望通过这类活动,帮助孩子们从小树立健康意识,让健康生活理念伴随他们一生。未来,新狮社区将继续开展更多寓教于乐的科普活动,守护孩子们的健康成长。(马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