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7月4日)
《人民日报海外版》
刊发文章
《中国电影资料馆江南分馆开馆一周年
——长三角再添光影新地标》
中国电影资料馆江南分馆开馆一周年
——长三角再添光影新地标
影迷欢聚在中国电影资料馆江南分馆门前广场
中国电影资料馆江南分馆供图
盛夏的一个周六中午,记者来到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长船湾青年码头东岸的中国电影资料馆江南分馆。即将开场的《下一站天国》观众正在检票进场,上座率颇高;92岁的金老伯从养老院请假,提前3小时来此观看周璇主演的《花外流莺》,工作人员热情地和他打招呼并扶他先去休息;何小姐与闺蜜从上海专程赶来参观江南分馆,即使来回奔波4小时却只能参观一小时,也毫不抱怨;一对中年夫妇捧着《光影绘长卷——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中国经典电影海报特展》打卡册,在各楼层认真收集印章……
开馆一年来,这个由中国电影资料馆与苏州市广播电视总台合作运营的5500平方米文化空间,共举办93个专题影展、758场学术放映,小红书话题浏览量达600多万次,超半数观众来自上海、杭州等周边城市,从人文经济学视角看,其正通过电影文化激活区域消费,成为长三角光影新地标。
搭建文化交流桥梁
中国电影资料馆公共事业部主任、策展人沙丹表示,中国电影资料馆肩负用电影进行国际文化交流的职责,如今部分职责和特色疏解到江南分馆,使其成为通过电影打造国际朋友圈的重要场所。
苏州市广电总台南施文化产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嘉嘉说,江南分馆充分发挥与中国电影资料馆的合作优势,利用其国际影展资源,将多元电影文化引入苏州。
据介绍,过去一年,江南分馆累计举办18场国际主题展映,放映丹麦、波兰等12个国家的136部影片,开展32场映前映后交流活动。举办丹麦专题展映时,丹麦驻沪总领事出席开幕式,众多领事馆官员到场;波兰专题展映特邀《琴键人生》导演和剪辑师亲临现场,映后交流结束后,影迷排起长队求签名合影。
通过主题化策划,这里的工作人员将一系列影片串联成有机整体,结合江南分馆的建筑美学与运营特色,打造沉浸式电影文化体验。如举办丹麦电影人卡尔·西奥多·德莱叶专题影展时,除经典影片展映外,还配套开展“黑玫瑰与白玫瑰——电影巨匠镜头中的女性”展览、映前学者导赏等,让影迷深入了解丹麦电影文化。
打造江南水乡“光影名片”
江南分馆用一年实践证明,已经诞生130年的电影仍能通过创新运营手段和丰富内容,成为新质生产力。
苏州南施文管市场部主管、江南分馆内容负责人李文瑾介绍,江南分馆一年推出12场电影主题艺术展览,如“《盘丝洞》——西游与东归”“镜花缘:当旗袍与电影相遇”等,将电影文化与苏州传统文化深度融合。老字号“雷允上”以电影《盘丝洞》为灵感推出“七情妙妙茶”,经典昆曲电影《十五贯》放映当日,邀请苏州昆剧院演员带来剧目片段《访鼠·测字》的现场演绎——电影IP转化为可感知的苏州风味。
江南分馆还吸引了众多戏迷。三号厅门口“姑苏戏苑”铜牌亮眼,这里全年展映经典戏曲电影,周末惠民专场票价低至10元,放映越剧电影《红楼梦》时一票难求。
虽然王嘉嘉说“我们是‘螺蛳壳里做道场’”,但苏州市广播电视总台通过将电影基因注入古城肌理,已经把长船湾青年码头一带,打造成集多元业态于一体的文旅新地标:西岸开心麻花运河剧场正在上演爆笑舞台剧;艺文二手市集每月吸引数百家摊主;东太湖畔新颖的电影放映方式“浮水映”提供的观影体验刷爆社交媒体……江南分馆开馆一年来,带动周边餐饮等消费大幅增长。
构筑6000影迷的光影共同体
“江南分馆不是单向输出的文化场馆,而是影迷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李文瑾说,这里打破传统影院与观众界限,构建起新型电影文化空间。
12个私域影迷群、6000名影迷,85%观众为18—35岁青年人,构成江南分馆独特生态。开馆初期,工作人员发现影迷常常自发交换观影物料,便主动在三楼设置“自制物料台”,如今常有影迷在这里留下自制的电影票根、卡片甚至水果、食品等,不少人在这里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
沙丹说,江南分馆创造了独特的影迷文化,这里的观众不仅是消费者,更是电影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这种双向奔赴的关系是未来影院发展的理想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