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的吴衙桥畔,一曲紫竹调在晚风中荡开涟漪,百步街社区联合优游重奏乐团开展的夏日纳凉演奏会正式拉开帷幕。八位银发乐手端坐于啡舍门前的临时舞台,前排挤满仰着头的小观众,琴声刚起,便有孩子拽着家长衣角轻喊:“中间这个是扬琴,老师上课的时候讲过!”
弦音流淌,笛声清越。经典旋律《红梅赞》奏响时,几位白发老者轻声跟唱,还有《采茶舞曲》《渔歌》等耳熟能详的重奏演出。二胡独奏《走西口》的苍凉意境弥漫在姑苏夜色中,笛子演奏的《灞桥柳》的离愁随晚风流淌,中阮演绎的《一帘幽梦》如月光般温柔倾泻。演奏间隙,还有两个小男孩为古典乐器的名称争论不休:“肯定是琵琶!”“不对,琵琶脖子是弯的!”当欢快的《打起手鼓唱起歌》压轴登场,观众席已自发形成律动的人浪。
这支苏州十中退休教师组成的乐团,退休后重拾乐器,如今将音乐演奏搬到市井巷陌。“过去教高中的孩子文化知识,现在教社区的孩子来认民族乐器。”李老师抚着中阮笑道,“希望在孩子们心中种下古典乐器启蒙的种子,音乐传承就该这样生生不息。”咖啡馆门前临时搭建的舞台,此刻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艺术桥梁,专业乐团在此演绎红色经典,居民在熟悉的街角邂逅高雅艺术。
然而就在24小时前,这片被音乐点亮的小广场,还流动着另一重人间烟火。24日清晨,同样的地方,磨刀师傅案前刀具排起长队,理发师手中剪刀翻飞,缝纫机旁的张阿姨飞针走线……缝补、口腔检查、政策咨询等便民服务在此汇聚。这方天地的华丽转身,正是“海棠红幸福里”治理模式的生动诠释。
今年4月,啡舍主理人陶冶在社情民意会上点燃“盘活闲置空间”的火种,催生了吴衙桥畔首个“幸福街角”。经过一次次探索实践,如今,商户与社区共创模式走向成熟。“退休教师们主动联络社区,愿意为社区居民文化生活贡献一份力量。”社区书记沈尚一展示着乐团精心编排的节目单,商户提供场地、社区搭建平台、专业力量无偿奉献的“公益三角”,正重构街角基因,让“转角遇见美”成为古城常态。
夜色渐深,乐团的演出也逐渐接近尾声。观众席中,昨天也来参加便民活动的姜阿姨轻声感叹:“昨天磨刀,今天听曲,这块巴掌地连着两天装满惊喜!”当基层治理的智慧与商户居民的共创热情相遇,方寸之地便绽放出无限可能。百步街社区的探索昭示着,最动人的城市更新,莫过于让每个街角都生长出契合民心的“幸福里”,在《打起手鼓唱起歌》的欢快旋律中,奏响最动人的姑苏生活乐章。
通讯员:范淑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