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漫谈二十四节气·小暑】蝉鸣悠长,夏意绵延)
7月7日4点05分,我们迎来小暑,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夏天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季夏时节的正式开始。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


节气的由来
XIAO
SHU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能准确反映自然节律变化,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元代文人吴澄编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古人认为小暑期间,还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故称为小暑。节气歌谣曰:“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指出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已经到来,但还未达到极热的程度。小暑节气一般出现在每年的公历7月6日或7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05度。


气候特点
XIAO
SHU
◎ 南方雷暴、华南高温伏旱
小暑前后,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进入雷暴最多的季节。华南东部,小暑以后因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连晴高温天气,开始进入伏旱期。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都是东旱西涝的气候特点,应及早分别采取抗旱、防洪措施,尽量减轻危害。
◎ 淮河、秦岭一线降水增加
小暑开始,江淮流域梅雨先后结束,东部淮河、秦岭一线以北的广大地区开始了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雨季,降水增加,雨量集中。华南、西南、青藏高原也处于来自印度洋和南海的西南季风雨季中。
◎ 长江中下游雷雨频发
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为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高温少雨天气。也有的年份,小暑前后北方冷空气势力仍较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南方暖空气势均力敌,出现锋面雷雨。小暑时节的雷雨常是“倒黄梅”的天气信息,预兆雨带还会在长江中下游维持一段时间。


农事活动
XIAO
SHU
小暑前后,除东北与西北地区收割冬、春小麦等作物外,农业生产上主要是忙着田间管理。小暑节气期间早稻、春玉米处于灌浆乳熟期,是籽粒形成的关键时期。农事活动以防止早衰、促进灌浆、提高千粒重为目标,生产上需注意预防高温逼熟和干旱灾害,遇35℃以上高温或干旱时可采取灌溉措施改善田间小气候,或喷施叶面肥提高作物抗逆能力。
中稻、夏玉米处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换期,期间需水量大。中稻田过早断水不利于有效分蘖形成和幼穗分化,夏玉米可能出现卡脖旱而导致严重减产。棉花处于花铃期,晚稻处于秧田期,需注意保持沟渠通畅,防止渍涝。此外,小暑期间天气条件好,是开展病虫防治等田间作业的有利时机。


传统习俗
XIAO
SHU
◎ 食新
在过去,中国南方民间有小暑食新的习俗。食新是将新打的米、麦等磨成粉,制成各种面饼、面条,邻居乡亲分享来吃,表达对丰收的祈愿。
◎ 吃饺子
北方地区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 吃伏羊
伏天大部分是在小暑期间开始的。伏羊节是中国传统美食节日,于每年传统初伏之日开始,至末伏结束,持续一个月。自古以来,徐州地区民间就有“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的说法。
◎ 吃“三黄”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就算空气中充满湿热感,但昆山人依然有着对美食的热情。“三黄”分别为黄鳝、黄鱼、黄豆芽。
◎ 簪茉莉
茉莉,性喜烈日,于炎夏盛开,花香浓郁,能祛秽浊之气。夏天的卖花人,常把连蒂的茉莉花用细铁丝扎成花球、花带等,供女子簪戴。


古人眼中的小暑
XIAO
SHU
消暑
唐·白居易
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
此诗简单直白地告诉我们,消暑的秘诀在于心静。坐在空无一物的院子里,享受着窗下吹来的清风,便能让心中的热气消散,感受到清凉。这种自得的心境,是别人难以理解的。
小暑六月节
唐·元稹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
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
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这首诗细腻地描绘了小暑时节的天气变化。温风、细雨、山暗、雷鸣,共同构建出一幅生动的夏日图景。最后一句则寓含哲理,暗示着自然界的生物都在遵循着自己的节奏,不必急于催促。


起居养生
XIAO
SHU
◎ 避暑湿
暑湿偏盛是小暑时节的气候特点,人体最易受湿邪的侵袭,出现浑身无力、胃口下降、口干口苦的症状,此时应清热解暑、健脾祛湿。但不宜过度食用冷饮,冷饮会刺激肠胃,导致肠胃功能紊乱。可以食用冬瓜、绿豆、赤小豆、薏仁等具有淡渗利湿、健脾益胃、益气之品;亦可食用西瓜、酸梅汤等清热解暑,调节体液、帮身体轻松抵抗长夏湿气。如胃口欠佳,可多食“苦”味食物,如苦瓜等,具有消暑清热、促进血液循环、舒张血管的作用。
◎ 养心神
小暑时节,人们容易出现心神不宁、烦躁失眠的症状。古人说“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要戒躁戒怒,保持心平气和,心情舒畅,让神经系统处于宁静祥和的状态,确保身心机能旺盛,以符合“春夏养阳”的传统养生原则。夏季昼长夜短,夜间睡眠时间少,午饭后可以小憩20~30分钟,能有效帮助恢复身体机能。小暑时节,运动宜缓不宜剧烈,可选择打太极拳、做八段锦等进行晨练。

民间谚语
XIAO
SHU
小暑不栽薯,栽薯白受苦。
小暑种芝麻,当头一枝花。
小暑交大暑,热得无处躲。
小暑热,果定结;小暑不热,五谷不结。
小暑南风,大暑旱。
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
雨打小暑头,四十五天不用牛。
小暑一声雷,要做七十二个野黄梅。
小暑雷,黄梅回;倒黄梅,十八天。
小暑热过头,秋天冷得早。
小暑小禾黄。
小暑热得透,大暑凉飕飕。
小暑过,一日热三分。
暑惊东风,大暑惊红霞。
大暑小暑,有米懒煮。
责任编审 | 孙亚美 冯涛
融媒体记者 | 陈曦
融媒体编辑 | 朱敬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