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自古繁华
明清时期的苏州万商云集
更是被誉为
全国四大商业城市之一
不过你是否知道
清朝时期苏州不仅是经济中心
还曾一度担任行政中心
当时的苏州府城有多大?
和如今又有哪些区别...
在这里
你都能找到答案
近日,清代最后一部《苏州府志》——《〔同治〕苏州府志》点校本亮相第十五届江苏书展。《〔同治〕苏州府志》由清李铭皖、谭钧培等修,冯桂芬总纂。全书除卷首《巡幸》一卷外,正文150卷,实际字数398万字。
旧志是一方文脉的载体,由苏州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组织点校出版的同治《苏州府志》历时近四年,重生于今日之苏州,也让我们得以更清晰地走进那个时代的苏州城。
繁华姑苏,具象化了!
清朝时期的苏州
不仅经济发达、文化繁荣
同样是一个行政中心
这从同治志
留存下来的境域图
便可见一斑
同治志对图非常重视。卷首12幅图以新法实测绘制,太湖烟波、府城坊巷跃然纸上。其中五幅府城图,除一幅苏城全图外,还按照方位分别绘制了苏州城东北角、西北角、东南角、西南角四幅图。
分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粮道、北织局、宝苏局、守备、织造(织造衙门)、织局(织造局)、巡抚、布政司、按察司、司狱司、苏州府、吴县、长洲县、元和县等众多官署,以及学校书院、坊巷桥梁、坛庙寺观、城门园林等的位置。
府城分图显示,苏州不仅遍布苏州府属各官署,还有许多江苏省的官署。它管理着苏州府,也在一定范围内管理着江苏省,在政治上有着重要地位。
而同治志的府城分图
与乾隆期间苏州画师徐扬绘成的
《姑苏繁华图》的景象互相印证
通过明确的空间位置
不仅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城市的整体概念
也让苏州“海内繁华、江南佳丽”的美誉
具象化在世人面前
在这里,见证苏州园林变迁!
苏州是园林之城
不同时期建有不同风格的园林
同治志为我们研究园林变迁
留下了珍贵材料
位于木渎古镇的严家花园
这座被著名建筑学家刘敦桢教授
称为“江南园林经典之作”的地方
便是其中之一
以《第宅园林一》收录吴县清代第宅园林为例,乾隆志卷二十七收录仅徐枋涧上草堂等九处,道光志卷四十六收录三十八处,同治志在道光志的基础上又多出了十三处。
多出的有些是道光志编纂以后修建的,如“端园”(即如今的严家花园):“端园,在木渎王家桥畔。道光八年钱照所筑,自为记。有友于书屋、眺农楼、延青阁诸胜。端溪隐居不仕,以能诗名。经庚申兵燹后,潜园、西潜园俱颓废,而端园独存。”
不仅是第宅园林数量有增加,对同一处地方的记载,同治志也更为翔实。考虑到后来受战火影响,苏州不少园林、建筑已完全毁损,甚至难觅其踪,同治志的记载对考察苏州园林的变迁作用极大。
严家花园
地铁站名,穿越百年的邂逅!
方志流传,绵延千载
贵在史实,重在致用
如今,苏州很多地铁站名等
依然能从其中寻得踪影
连接起文脉与市井
以最美园林线
地铁6号线为例
其中的悬桥巷站
位于悬桥巷与临顿路交汇处
在同治志中早有记载
悬桥巷东至平江路,西出临顿路,巷西口有悬桥,巷以桥名,旧名“县桥巷”“迎春巷”,同治《苏州府志》作悬桥巷。不少名人雅士,如明末清初高士徐波、乾隆时藏书家黄丕烈都曾居巷内。
两代修志!冯桂芬故居免费开放
值得一提的是
同治志于同治八年(1869)开局纂修
晚清思想家、苏州人冯桂芬担任总纂
并捐出木渎寓所作为修志局
可惜五年后,书稿将成,冯桂芬却去世
其子冯芳缉、冯芳植继其遗志,完成定稿
书稿最终刻成于光绪八年(1882)
冯桂芬是清末榜眼
不仅是科举佼佼者
更是近代"师夷长技"思想的先驱
位于木渎古镇的榜眼府第
正是冯桂芬故居
这座园林占地近十亩
建筑布局为前宅后园
是典型的清朝中期江南宅邸园林
不仅风景优美、免费开放
也是了解冯桂芬生平的最佳去处
一部府志,两代赤忱
百载青简,千秋鸿文
旧志是一方文脉的载体
同治《苏州府志》的点校刊行
让珍贵旧志化身千百,嘉惠后学
也为我们了解苏州历史
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窗口
感兴趣的小伙伴
想要翻看查阅的话
可以前往位于姑苏区廖家巷28号的
苏州市方志馆
一饱眼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