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前
家住木樨厅小区的周阿姨所说的积水点位于永丰路北侧,谈渡桥地铁站3号口西面,木樨厅小区的通道口。由于地势低,周边区域硬化等复杂因素,近几年该点位排水问题凸显,成了木樨厅居民生活出行的一件烦心事。2024年以来,梁溪区清名桥街道谈渡桥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以“水患不除、履职不停”的决心,联动多部门靶向施策,将积水治理与老旧小区改造深度融合,通过系统治水、智慧治水,探索出“人大推动、部门协同、长效管护”的民生难题破解路径。
△改造前后对比
01
示范领题
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破局”
面对群众反复反映的积涝“痛点”,市人大代表郑建美、区人大代表萧岗主动“揭榜领题”。依托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代表们组建“治水攻坚小组”,建立“汛期驻点巡查”机制,先后数次冒雨现场勘查积水路径,多次召集居民代表座谈,精准锁定地势落差、管网老化、泵站缺失三大症结。在梁溪区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期间,区人大代表萧岗提交木樨厅小区低洼积水区域整治的建议。谈渡桥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持续发力,将此问题申报至“为民办实事”建议项目,合力推动问题纳入老旧小区改造重点民生项目清单,并全程参与方案论证,确保治水工程“直击要害”。
02
长效赋能
从“工程竣工”转向“长治久安”
治水工程“三分建、七分管”。木樨厅小区泵站建成后,人大代表紧盯“运维责任落地”关键环节,推动梁溪区建管中心与水利局签订《泵站运维移交协议》,明确泵站产权归属、养护标准及应急响应流程,确保设施“有人建、更有人管”。依托区级智慧水利平台,泵站运行数据实时接入监管系统,实现水位预警、远程调度“一网统管”。同时,建立“人大+群众”双重监督机制,由人大代表牵头,联合社区网格员、居民志愿者成立“治水观察团”,定期巡查泵站运行状况,发现问题直报水利部门限时整改。又是一年汛期,泵站高效运转,小区积水隐患彻底消除,居民感叹:“移交专业部门管,我们心里更踏实。”
△改造前
03
联动治水
从“单一修补”升级“系统治理”
以人大代表建议为纽带,梁溪区构建“人大+住建+水利+市政+街道”五方联动机制。针对木樨厅片区“外水倒灌、内水难排”难题,创新采用“立体治水”模式:向上协调地铁停车场项目优化排水设计,避免外部雨水汇入;向内将小区改造与市政管网升级同步规划,新建380米雨水管道;向下在最低洼处建设一体化雨水泵站,内置3座水泵,配备每小时600立方米强排能力,实现“小雨自流、大雨强排”。同时,通过透水路面改造、智能截流井增设,让小区“呼吸”更顺畅,打造“排蓄结合”的韧性社区。
△改造后
治水连民心,履职见担当。 木樨厅小区从“积水窝”到“安心居”的蜕变,是人大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鲜活样本。两级人大代表以“盯住不放、一抓到底”的韧劲,撬动跨层级、跨领域资源,将治水“民生难点”转化为“治理亮点”,彰显了人大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的深刻转化。未来,谈渡桥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将继续以“水安民安”为目标,为社区高质量发展筑牢民生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