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一个带着时代印记的词。它承载着人们对晨光初露的期待,也烙印着旧时“朝阳商店”“朝阳菜场”的集体记忆。
这份记忆,在苏州古城的心脏地带依然鲜活——昨天(7月8日),历经3个多月改造的朝阳菜场以“朝阳菜市集”的新面貌正式开业。这座承载老苏州记忆的菜场秉持“修旧如旧,添新如故”理念,在保留老菜场核心功能与熟悉感的同时,巧妙融入现代元素,让这座满载回忆的老地方重焕勃勃生机。
七十载烟火,老菜场再现新风貌
朝阳菜市集,前身是1955年开业的朝阳菜场,承载着许多老苏州人的记忆。从竹筐木秤的1955,到电子支付的2025,菜场摇身一变成了市集——从外部看,新立面以鲜活的绿色为主色调,既呼应“菜篮子”的本色,也向社区传递着朝阳重焕生机的气息。为了不影响交通,市集特地往里缩进两米,牺牲自身面积拓展外部空间,设置了约四十平方米的外摆区域,配备了约二十五个座椅,方便居民休憩,以小细节传递民生大温度。
效果图
内部格局和原先基本保持一致,老主顾们熟悉的摊位位置基本保留,蔬菜、肉类、水产、南北货、冷冻品、豆制品等品类齐全。同时,焕新升级后的菜市集对摊位进行了清洁、规整和重新组合,值得一提的是,原沿街超市的区域被改造成新的店铺,内部原有的两个卖菜中岛被拆除,改造成简易小广场,还设置了有三十五个座椅的小食区和带三十个座椅的吧台。升级后菜场干净清爽,让日常采买更添舒适与温馨。
改造前
改造后
老字号坚守,新滋味融入
朝阳菜市集除了保留老字号外,还新增了19家小吃类商铺,形成烟火矩阵。百年历史的钱义兴酒酿、开了十多年的太湖春苏面、传承三代的纪春园汤包以及老王蛋饼等深受居民喜爱的味道纷纷入驻,精准契合本地饮食习惯。
此外,菜市集内还规划了便民市集,提供磨刀、修鞋、衣物缝补、配钥匙、炒瓜子、茶叶铺等便民服务。营业时间也根据业态升级相应延长至早6点至晚9点半,覆盖居民全天需求,并延续原有品质与定价,方便古城居民买菜和用餐。
延续烟火,复原古巷记忆
此次焕新,不仅在于空间与业态,更在于对历史记忆的珍视与延续。运营方特意复原保留了原来的门头,熟悉的轮廓承载着街坊邻里多年的情感联结;同时挖掘地方历史,恢复了“古市巷”的路牌。
古市巷作为苏州历史街巷的一员,曾是古城内颇具烟火气的商贸节点,见证了老苏州日常交易的繁盛,承载着区域内代代相传的市井记忆,此次路牌的恢复,更是让历史脉络在市集的烟火气中得以延续。改造初心始终如一,服务周边居民,提供实惠与便利。空间业态在变,那份熟悉的烟火气与温暖的邻里情,永恒不变。
变的是名号与门庭,不变的是竹筐里水灵的时蔬、油锅中翻滚的热乎记忆。当城市不断向“朝阳”生长,朝阳菜市集,经过精心梳妆,依然稳稳扎根于古城居民的生活深处。它不仅是食材的集散地,更是安放日常、连接邻里、承载记忆的温暖锚点,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书写着古城市井生活的生动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