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乡村成为城市文旅新的流量担当
当旅游不再是走马观花的打卡
一种田园牧歌式生活方式
正从诗歌文本中走出
成为可触摸、可沉浸的现实图景——
从怡人的景观到原汁原味的农家宴,从可爱的萌宠到有趣的农耕体验……苏州高新区以“山水田”为画布,将都市人对“诗和远方”的向往,对“乡土”的眷恋,具象化为手掌的泥土、舌尖的乡味、耳畔的乡音。
每到周末节假日,高新区的乡村人气爆棚,来自上海、无锡等地的车辆排成长龙,其中,亲子游、祖孙三代同游组合明显居多。
N 种方式,玩转田园
5月替夏天开了个好头,时值高新区花海盛放时。杵山村月见草、真山公园金鸡菊大片生长,铺满山坡,纷纷美“出圈”,前来打卡的人们络绎不绝。
撷取农村生活的闪光点,高新区的“乡村游”办得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立夏一过,高新区树山村的地产瓜果陆续成熟,枇杷、杨梅、翠冠梨等点燃夏日“多巴胺”,游客们穿行在香甜萦绕的果园,亲手挑选采摘硕果,其乐无穷。
走进位于高新区浒墅关的塘小丫研学营地,以乡村风格为基调,融入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的布置让人眼前一亮。春夏秋冬,四季轮转,在这里,不同的季节功能区代表着不同的游玩项目,菜园种植、萌宠互动、露营垂钓等特色玩法让来此游玩的大人和小孩都格外兴奋。
第一次来营地的张女士笑着说:“种菜钓鱼捉虾都是我们小时候玩的,好像重温了一遍童年记忆,太有意思了。”
精彩不止于此
以乡村为支点
高新区开发了多样化特色文旅体验
❖ 游览中国刺绣艺术馆古色古香的庭院,感受刺绣、缂丝等非遗艺术的文化熏陶;
❖ 坐在村级农家书屋捧起一卷好书,袅袅书香浸润心田;
❖ 还有村咖、民宿、骑行、徒步……
这便是高新区乡村生活中
从晨光熹微到暮色四合
可感可及的“慢生活”治愈日常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而今匆匆赶路成为生活的主旋律。乡村慢游,恰恰弥补了这一精神内耗,还原生活本真。
小小农庄,撬动文旅“大产业”
横亘于浒墅关西侧的千年山脉大阳山,是大自然的慷慨馈赠,也成为城与乡、古与今之间动人的生态纽带。
大阳山共享农庄位于江苏大阳山国家森林公园植物园景区内,大力发展“旅游+农业”,利用景区资源,融入田园肌理,激活产业脉络,形成了集住宿观光、在地美食、养生度假、文化探寻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式田园综合体,作为打造“全域旅游”的重要拼图之一,提供一站式消费体验。
现有1800多种、30000多棵植物的植物园,成为实现自然探索和科普教育的活动营地,受到了许多带娃家长青睐。不仅如此,园内还有矮马、小香猪、孔雀等多种动物栖居,俨然一个迷你动物园,“萌”经济同样为园区带来了不小的经济效益。
为乡村投入“变量”,提升“质量”,才能带来“流量”。6月底,由苏高新新农人实践基地提质升级,打造的占地346亩的苏高新农乐园—长巷田庄翩然启幕,这处现实版“开心农场”集科技、教育、实践创新为一体,每一种业态都是乡村与城市间的“碰撞对话”,让都市中的人们轻松过上“向往的生活”,一经推出便吸引了超千人逛吃游玩。周边西京湾、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等地也随之掀起了“打卡热潮”。
·
农庄的“微生态”
正在撬动文旅“大产业”
高新区不断创新发展“农业+”融合发展新模式新业态,形成一个系统性的文旅产业链,带动乡村蝶变,更催生互融互促的良性循环。“农文体旅”新消费场景成为高新区经济新增长极,乡村资源增值、农业效益提升、农民持续增收。仅2024年,高新区乡村休闲旅游就接待游客超472万人次,收入达4.7亿元。
共绘乡村全面振兴“新图景”
高新区山水清秀,风物绝佳,56座山体蜿蜒成势,28公里太湖岸线和28公里运河岸线滋养一方。坐拥真山真水,挖掘“金山银山”。一直以来,高新区积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着眼的不仅仅是当前的经济收益,而是谋求乡村长期兴旺的远景和愿景。
立足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离城市最近的乡村”的区位优势,高新区以“一心两翼”村庄格局为本底,组团式高水平开展乡村建设,聚焦城乡融合、山水融合、生态人文与科技创新融合,打造乡村全面振兴的“高新样板”。
村容村貌向美而生。高新区进一步推广“设计下乡”和“一村三师”驻村服务制度,建设既有“颜值”又有“内涵”特色田园乡村。树山村、石帆村获评全国文明村,在全市率先实现农家书屋村村全覆盖。
文旅融合出新出彩。培育了一批“文旅+”小镇,一批现象级文旅产品等。其中,黄区科学家村落正是高新区联动南大苏州校区、高新技术企业,将科研文化融入乡村图景,探索“农、文、旅、科、商”融合的创新实践。
科技赋能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截至目前,高新区建成2个市级现代农业园,成立全市首家农业企业发展联盟,金墅水源米、云泉茶等10个特色农产品获绿色食品认证。加快发展数字创意等新型文化业态,推出全省首个文体旅商数字推荐官“枫灵”,启用全市首个村级电商直播基地——马山直播基地等。
近年来,高新区还大力引导和支持青年返乡就业创业,全区获评市级姑苏乡土人才64人,姚建萍刺绣工作室获评苏州唯一的省乡土人才传承示范基地。以树山村为例,现有酒店、民宿、农家乐、咖啡店等业态90家左右,旅游从业人员千余人。
曾经是都市职场人的陆晓晴,正是看见树山村的发展,嗅到了商机,毅然辞去工作,带着对童年山野生活的怀念回到家乡,打造了亲子民宿云雾山居。不仅在2024年获评国家级丙级旅游民宿,还通过销售“树山三宝”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如今,越来越多的“新农人”在高新区乡村扎根,村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有盼头,在“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的共鸣中,共同绘就乡村振兴的诗画图景。综合数据显示,2024年,高新区各A级景区、乡村旅游重点村、特色文化街区、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共计接待游客近14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超200亿元,同比增长14%。
长夏已盛小暑至
沃野田畴间,不停歇的是
高新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坚实步伐
高新区将继续在率先基本实现
农业农村现代化上探路先行
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
现代化建设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