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创新破局!昆山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米”)
·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基层治理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强调“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重要指示精神,持续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围绕物业治理开展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实践,统筹推进阵地共用、服务共融、资源共享、难题共解、多元共治,打通基层治理的“最后一米”,做好群众有感的“关键小事”,让党的优势和力量彰显在城市基层的每个角落。
住宅小区是社会治理的“最小单元”,我市共有物管小区1620个,人口超1万的小区15个,部分小区规模大、人员杂,给物业管理乃至社会治理带来较大压力。在攻克物业服务难题过程中,昆山涌现出了一些具有特色性、操作性的创新做法和示范案例,为推进物业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十大创新做法
强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坚持党委领导、政府指导、业主自治相结合原则,加强物业企业党组织建设,住宅小区重大项目清单经议事规则或业主大会决定后,由业委会(物管会)公开依法依规组织实施。
持续扩大“红管先锋”覆盖面。像抓基层党组织一样抓业委会(物管会)建设,引导物业企业成立党组织或联合社区成立行动支部,持续建设一批“红管先锋”小区,打造一批示范物业管理项目,以点带面提升物业管理服务水平。
健全完善“四方协同”机制。健全完善党建引领下的社区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和社会组织“四方协同”机制,推动小区事务大家评、小区管理大家议、小区决策大家定。
全面推行“业标镇管”模式。强化属地区镇对住宅小区重点项目、重要事项、重大资金的审核把关,推动工程项目建设、货物服务采购纳入基层公权力大数据监督平台,做到公开透明、规范合法。
推动“酬金制”试点小区扩面提质。由业委会(物管会)统筹物业费及公共收益,通过“基础服务费+绩效奖励”支付模式,按约定比例从物业费中提取酬金支付给物业企业,其余部分用于改善小区服务品质和基础配套,推动物业收支公开透明。
“昆物通”数字化赋能物业服务。开发“昆物通”微信小程序,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物业管理效率与服务质量,居民可以参与小区公共事项线上表决、查看小区物业服务合同、监督小区公共收益情况等,满足居民对便捷、高效、透明物业服务的期待。
推动阵地建设提质增效。做好“加法”和“减法”两篇文章,依托小区小微空间,打造一批服务功能集成、惠民设施完备的先锋阵地,对选址不合理、功能不实用的场所进行功能调整,因地制宜打造贴近居民、贴合需求的群众身边活动阵地。
发挥业委会(物管会)管治积极性。推广物业管理委员会及属地代行业主大会(业委会)职责工作模式,联合区镇成立专项工作组,通过全覆盖培训、精准化帮扶、规范化评价、示范性引领等措施,激发多元治理效能。
强化物业公司的行业管理。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通过信用评价、星级评定等方式,引进培育一批综合服务能力强的示范企业。加强与养老、托育、餐饮、家政等领域企业开展合作,加快发展“物业服务+生活服务”模式。建立物业公司协同创新机制,推动融合法庭片区化管理、全域化覆盖。
建强小区业委会(物管会)队伍。将小区治理一线作为检验党性、识别干部的“试金石”,鼓励各领域党员,特别是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党员干部、离退休党员干部、党员业主,发挥综合协调能力强、管理经验丰富等优势,积极参与小区治理、参选业委会(物管会)主任。
示范案例
陆家镇常发豪郡小区
六方议事 四方联动
陆家镇常发豪郡小区,去年物业费收缴率达94%,业主投诉量同比下降62%。由乱到治的背后,是基层治理的变革。
泗桥社区坚持居民主体地位,激发居民主人翁意识,搭建居民自治平台,探索建立六方座谈协商议事机制、四方联动工作体系,聚力解决社区治理重点问题和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由居民代表提诉求,社区、物业、物管会、社会组织、党员和居民代表六方共同商讨解决方案。社区、物管会、物业、志愿者四方日常开展隐患排查、教育宣传、矛盾化解、群众走访等工作,做到矛盾问题解决在平常、化解于萌芽。此外,社区还挖掘流动党员、居民志愿者等社区“能人”,成立“老丁调解室”“流动平安哨”“乐善公益队”志愿服务队,活跃在邻里纠纷化解、小区秩序巡逻、公益文化服务第一线,逐步形成了人人参与、共建家园的良好氛围。
陆家镇启发广场商业小区
构建15分钟党群服务圈
为解决小区居民矛盾问题突出、群众需求得不到解决、投诉量大等问题,陆家镇邹家角社区探索在启发广场小区内建立“党建客厅”,利用闲置空间构建15分钟党群服务圈。
基层治理,党建引领。社区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做实“党群直通、邻里互助、民情集结、先锋服务”四大功能,设立“民生‘e’事厅”“网格微站”,创新“三会一客”联席会议制度,把“红色管家”行动支部建进网格。同时,优化15分钟党群服务圈,通过收集民情民意、开展志愿服务、加强邻里互助、协调小区治理,让业主诉求更顺畅、党组织介入更精准、物业服务更到位、问题解决更及时、服务提升更暖心,积极推动“党建、治理、服务”三网融合,成功培育和打造了有温度、可感知的“党那里”服务品牌。
花桥物业管理协同指导服务中心
创新“智库+服务”机制
花桥物业管理协同指导服务中心是我市首个由区镇创建的物业管理综合服务平台。该平台集综合展厅、矛盾调解、实训空间、物业学院、融合法庭五大功能于一体,为社区、物业企业、业委会(物管会)及业主代表提供“一站式”服务。
花桥物业管理协同指导服务中心“新”在哪里?创新建立“智库+服务”协同机制,联合市级资源组建专业律师、行业专家智库团队,通过定期召开物业联席会议、开设全年培训课程、组织业委会(物管会)考评、开展课题研究等举措,系统提升从业人员专业能力。作为基层治理创新载体,中心坚持“预防在前、调解优先”工作理念,通过整合政府资源、专业力量和社会组织,构建起政策指导、纠纷化解、人才培养、法治保障的全链条服务体系,为我市推进基层共建共治共享提供实践样板。
记者手记
物业管理是事关千家万户和谐安居的“最后一米”。当“最后一米”的服务承载起基层治理的千钧重担,当群众对“家门口”的需求日益精细,昆山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新模式,推动物业管理提质增效,让城市治理的温度与精度蕴藏于群众日日栖居的“最小单元”之中,在“家门口”的方寸之间。
配强队伍,让“身边人”成“主理人”。业委会(物管会)成员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决定了小区治理成效、居民幸福实感。常发豪郡小区通过社区精准发力和物业服务提升,物业费收缴率达94%,业主投诉量同比下降62%,这个过程中物管会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要注重把党员选进业委会(物管会),将小区治理一线作为检验党性、识别干部的“试金石”,抓好业委会(物管会)队伍,培养好善于破解物业管理难题的先锋队伍。
建强阵地,让“党那里”成“幸福里”。如何在方寸之地拓展幸福维度,陆家镇启发广场小区巧用架空层,让闲置角落化作邻里交流、文化浸润、服务延伸的活力枢纽。看上去的小变化,是物理空间的改造,更是对“完整社区”与“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要求的生动实践。“党那里”成为“幸福里”充分证明,优质物业服务要超越保安保洁的基础层面,要与养老、托育、餐饮等融合,使“好房子”真正升华为“好生活”。
创新机制,让“治理痛点”成“幸福样板”。物业管理历来是民生诉求反映强烈的领域,昆山以“物业融合法庭”“昆物通”等机制创新,搭建“一站式”定纷止争平台,三年间物业纠纷行政投诉量锐减超六成。唯有打破壁垒,推动多主体协同、多资源整合、多手段并用,方能从源头化解纠纷,筑牢社会和谐之基。
责任编审 | 韩斌 王懿
融媒体记者 | 翟玉标
融媒体摄影 | 张骏申
融媒体编辑 | 储沁
校对 | 陆静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