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格,是基层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而网格员,则是穿梭在这些末梢里最活跃的力量。在东渚街道龙景社区,有这样一位网格员,她用脚步丈量网格的每一寸土地,用真心架起与居民的连心桥,她就是李倩文,在平凡的岗位上,她以“小网格”承载“大担当”,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基层工作者的责任与温度。
以学赋能,筑牢服务根基
2022年4月,作为东渚街道招聘的第一批网格员,李倩文带着满腔热忱加入了这个队伍。作为一名“新苏州人”,她深知要做好基层工作,首先得“接地气”。于是,她常拉着本地同事唠家常,从时令习俗到邻里忌讳,一点点摸清当地的“人情脉络”。
但她并未止步于此。“网格员不是简单的‘传声筒’,得有真本事才能帮居民解难题。”抱着这样的想法,她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备考初级社工证,白天走网格、处理琐事,晚上就在灯下啃教材,笔记写满了三个本子。2023年6月,她顺利拿到证书,转身又马不停蹄投入中级社工考试的备考中;2024年6月,当中级证书到手时,她的手上还沾着刚帮居民搬运杂物时蹭到的灰尘。
为了让服务更专业,她报考了苏州科技大学专升本,攻读社会学专业。课堂上,她带着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向老师请教:“楼上漏水引发邻里纠纷,从社会学角度该怎么调解?”“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焦虑,该如何进行心理疏导?”专业知识的积累,让她从“经验型”服务转向“专业型”服务,邻里纠纷调解成功率提高了30%,居民都说:“找倩文办事,既贴心又靠谱。”
以心换心,架起连心桥梁
“刚入职时,敲十家门能开三户就不错了。”李倩文笑着回忆起最初的日子。那时居民对“网格员”既陌生又警惕,有人隔着门问“你是不是来推销的”,有人干脆装作没人。但她从不气馁,“人心都是肉长的,多跑几趟总能焐热。”
龙景花园二区的朱阿姨让她印象最深。朱阿姨患有眼疾,视物模糊,子女不在身边,和老伴相依为命。第一次上门登记信息,朱阿姨隔着门摆摆手:“不用不用,我们啥都不缺。”第二次在小区碰到,阿姨依旧扭过头不愿搭话。李倩文没有放弃,她从邻居口中得知,朱阿姨每天上下午都要去乐邻驿站听戏曲、“看”电视,便悄悄记在了心上。
从此,乐邻驿站多了个熟悉的身影。朱阿姨出门时,李倩文会提前清理好路上的石块、共享单车,牵着她的手慢慢走:“阿姨,这边有个台阶,抬脚慢点。” 慢慢地,倩文与朱阿姨越来越熟悉,朱阿姨也主动请倩文帮忙交电话费、查询社保等。这样的“小事”在李倩文的工作中还有很多:帮独居老人交水电费,替上班族代收快递,陪生病的居民去社区医院……
以行践责,破解民生难题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这是李倩文写在工作手册扉页上的话。在她负责的网格里,每栋楼的户型、每户的家庭情况,她都烂熟于心,哪个单元有独居老人、哪家是租户,本子上记得清清楚楚。
去年夏天,二区6栋的两户居民因为漏水吵到了社区。楼上说楼下故意找茬,楼下说天花板泡得掉皮,双方剑拔弩张。李倩文先楼上楼下跑了三趟,查看漏水点,又联系物业师傅一起分析原因,原来是楼上洗衣机排水管老化。她在中间,及时沟通对接,缓解居民之间的矛盾,帮忙联系师傅,推动问题解决。最后,楼上承担了材料费,楼下也主动清理了积水,一场纠纷就这么化解了。
外来务工人员王师傅的孩子入学问题,也曾让李倩文跑断了腿。王师傅夫妻俩在附近工厂打工,孩子到了入学年龄,却不知道该准备哪些材料。李倩文把“积分入学政策”打印出来,逐条划重点,陪他们去社区服务中心开证明,又协助提供学校联系方式,帮助确认报名流程。
从调解广场舞噪音扰民,到帮租户办理居住证;从提醒商户做好消防安全,到协助社区开展反诈宣传……李倩文的脚步从未停歇。她说:“网格里的事,看着小,对居民来说都是大事。把这些事办好了,民心就聚起来了。”
如今,在龙景社区的网格里,李倩文的名字早已被居民熟知。她用专业知识化解矛盾,用贴心服务温暖人心,在方寸网格间书写着基层工作者的担当。正如她常说的:“做网格员,不求轰轰烈烈,只求居民提到我时,能说一句‘这姑娘靠谱’,就够了。”这朴素的话语里,藏着最动人的初心,也映照着无数基层工作者的共同追求。(徐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