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是一座园林城市,园林是苏州的一张城市名片。苏州园林古建作为传承千年文脉的活态遗产,其保护与活化不仅是对历史的敬畏,更是对未来的担当。在新时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浪潮中,如何让这些瑰宝既守得住古韵丶又融得进当代,已成为行业极待探索的时代命题。
盛世造园,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苏州除了修缮和恢复了一批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古典园林外,又开始了大规模的造园热潮。据已查明的统计资料,目前苏州(大市范围内)包括古典传承下来的在内,已有1044座园林,这中间还不包括新建的几千座私人别墅内的小型庭园式园林。这个数字远远超出历史上苏州累计加起来800余座园林的规模。
针对私家园林建造方兴未艾的趋势,苏州市园林局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对这些私家园林逐一严格甄别,对符合叠山置水丶亭台楼阁丶曲径回廊丶绿植扶苏等园林要素要求的,先后几次进行登记造册,目前已登记编号并挂牌的有108座。
园林的价值是在于它的使用,供人欣赏丶供人游览丶供人娱乐丶供人生活,一座封闭的园林是没有生命的。除了一些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苏州著名园林外,目前苏州一些私家园林也对游客免费开放,如勤园丶墨客园丶残粒园丶环翠山庄等等。随着私家园林向社会公众开放,园林的活化利用和社会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和发挥。然而在现实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私家园林响应政府号召,免费向游客开放,但园林的日常管理丶维护保养丶绿化修剪丶环境卫生,尤其是游客的安全保险等问题一一摆上桌面,值得引起重视。私家园林的主人花巨资建造的园林,无私的提供给社会,不求回报,但也不能让他们再承担免费开放后的维护成本,关于这个影响私家园林进一步向社会开放的瓶颈问题,政府应予以重视。
亚太世遣中心古建筑保护联盟副主席史建华认为,当代园林的定位应该是“人与自然的精神对话”,大到园林,小到庭园丶天井,都有丰富的内涵,在文化和生态上具有重要价值。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园林不能仅仅视为商品,它也应该是社会的产品,需要一些政策化的管理。所以园林的发展有三个方面是重点,一是功能丶二是需求丶三是政策。私家园林的运营具有灵活度,未来在加强园林文化交流丶品牌推广丶文创营销等各个方面进行推广建设,可打造具有创新理念和服务体系的模式,如园林式精品酒店丶家宴式餐饮丶多功能会议等,将文化传承丶园林技艺和文化符号有机融入现代商业社会中。这为苏州园林古建的保护活化,传承融合提供了方向。
日前(12日),古建联盟古建筑保护传承专委员AAPM城市更新(苏州)发展研究中心和苏州吴都咨询联合举办的“新时期下苏州园林古建的保护活化和传承融合交流会”在同里环翠山庄举行,与会的有关部门领导丶专家丶学者,以及私家园林业主代表等,围绕“保护利用丶创新发展”这个主题展开交流,从各自的专业领域和实践经验出发,分享相关观点,提出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针对性建议,共同探讨行业发展的趋势以及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通讯员:志刚 邹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