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高新区南渔村的百亩荷塘成今夏新宠:心归“荷”处,渔村新生)
莲舟争渡晨光里,荷担声声市井中。十里清香凝作景,一池粉色一池风。
随着昆山荷花市集的爆火,市民对荷花、莲蓬的需求量不断攀升,花农们干劲十足,恨不得把这满池清凉统统洒向鹿城大地。
清晨5点,当第一缕阳光掠过高新区南渔村的百亩荷塘,花农们早已到“渔戏莲叶南”基地,麻利地剪下含苞待放的荷花和颗粒饱满的莲蓬,50支一捆扎起来,一批批运送至货车上。

徐明龙是司机,负责运输任务,沈明花、赵明珍、戴雪花则骑上电动自行车,大家方向一致,准备在亭林路的奥灶馆门口会合。
7时许,奥灶馆内食客满座,沈明花和姊妹们也换上了统一的水乡布衣,头巾一扎,别有一番滋味。刚从池塘里采摘的新鲜荷花挂满水珠,娇艳欲滴,不一会儿就围满了人。
荷花10块钱3朵,莲蓬也是一样,1小时不到,一车花就被卖光了。一些不甘心的顾客仍在摊位前徘徊等候,等待下一批。
南渔村,这个以渔业闻名的村庄,正通过一朵朵荷花,书写着产业转型的鲜活故事,这里不仅有“莲渔共生”的生态智慧,更有村民自发参与的炽热情怀,以及那份深植于血脉的“水乡情结”。

走进位于南渔村西南侧的“渔戏莲叶南”基地,160亩荷塘蔚为壮观,粉红的荷花在碧绿的荷叶间摇曳生姿,游客们乘坐乌篷船穿行其间,构成一幅动人的水乡画卷。谁能想到,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废的鱼塘。
“这是我们村最后一片水域,不能让它消失。”南渔村党支部书记陆雅妮回忆道,2023年,村里在进行农田连片整治时,这片因取土而废弃的鱼塘面临被填平改田的命运。在一次村民代表大会上,陆雅妮把想打造荷花基地、开设荷花市集的想法与村民们分享,这让与渔业相伴四十载的老渔民们重燃热情,纷纷响应,表示要一起参与。
经过多方考察,村里引进了“太空莲36号”荷花品种。这种通过航天育种培育的荷花具有花期长、观赏价值高等特点。虽然第一年错过了最佳种植期,经济效益不明显,但盛开的荷花还是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观赏。为了维护这片充满“乡愁”的荷塘,村民们倍加呵护:台风来袭时,花农们冒雨赶来扶正被吹倒的荷花;平日里,村民自发清理塘边杂草、捡拾垃圾……

荷塘采用“莲渔共生”系统,外缘是一条2米宽的水沟,里面养殖着鲢鱼、鲫鱼等品种。“荷花可以净化水质,鱼粪又能为荷花提供养分,形成良性循环。”陆雅妮说,前两年虽然没有什么经济效益,但塘里的鱼倒是养得特别肥美,春节前,村里都会组织人员打捞,给每户村民送一条鱼。“塘里的鱼不多,但这份情谊无价。”村民费粉根说。这个延续了两年的仪式,被村民们赋予了新的寓意——“荷”包满满,年年有“鱼”。
今年6月,随着“苏超”联赛在昆山举办,大量外地游客涌入。南渔村抓住机遇,在人流量较大的奥灶馆门口摆起了荷花市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由10多位60多岁村民经营的市集,竟然创下了20分钟售罄700多朵荷花的纪录。
“10块钱3朵,这个价格很实惠。”正在选购荷花的游客王女士说,“阿姨们服务特别热情,还会教我们怎么养花。”据了解,市集单日最高销售额突破5000元,让早已享受退休时光的叔叔阿姨充满干劲。
村里还为这些“银发销售员”开设了服务礼仪、摄影直播等培训课程。出摊的几个阿姨现在都是小有名气的“网红”了,经常出现在网友的视频和媒体报道中,还吸引了不少粉丝前来合影。
荷花不仅带动了村民增收,更成为联结乡情的纽带。许多搬进小区的老村民,因为荷花产业又重新聚在了一起。“能和姐妹们一起干活,内心充实又快乐。”沈明花笑着说。
站在荷塘边,陆雅妮指着正在施工的区域介绍:“那边要建垂钓区,这里是一个咖啡馆,旁边还有一个窑烤面包房。”随着荷花经济的走红,村里正在加快配套建设。上海、苏州的生鲜订单已陆续飞来,莲子羹、荷花茶等衍生品也在研发中。更让人欣喜的是,以荷塘为载体举办的莲文化艺术节也为村庄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不仅要卖荷花,更要卖文化、卖体验。”陆雅妮信心满满地说。
夕阳西下,高铁在荷塘前方飞速驶过。沈明花把剩余的荷花分给游客:“下次还来啊!”此时的南渔村,荷香四溢,笑语盈盈,一幅水乡共富的新画卷正在这里徐徐展开。
责任编审 | 李传玉 姚荔青
融媒体记者 | 管胡雯
供图 | 袁新宇
责任编辑 | 王一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