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彭山社区组织党员参观吴中区明德教育馆,通过“参观+观影+实践”三位一体模式,组织党员实地感悟先贤冯桂芬的清廉风骨,观看廉政教育短片以及手工拓印活动,寓教于行,强化纪律意识,加强作风建设。
溯源历史长河,感悟先贤清廉之志
明德教育馆位于吴中区木渎镇,是近代思想家冯桂芬的故居。走进冯桂芬故居,屹立在庭院内的是两株巨大的桂花树,冯桂芬因出生时,正值桂花开放,故得名桂芬。在前厅的桂花树下,工作人员为党员们讲解了冯桂芬的生平事迹,作为近代改良主义先驱,冯桂芬以"中体西用"的思想启迪时代,而作为官员也同样尽职尽责,他力请李鸿章奏减苏南田赋,最后使苏州、松江、太仓三州府减税三分之一。再深入故居,长廊上刻着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的文字,党员们驻足于石刻前,透过"法苟不善,虽古先吾斥之"的铿锵文字,触摸这位思想家打破陈规的勇气,在青砖黛瓦间,仿佛看见了流淌着百年前的精神血脉。
明德馆是苏州市廉洁文化教育馆,除了冯桂芬,工作人员还通过馆内的互动视频向党员们科普了更多苏州廉臣的事迹。在投屏中,党员们看见了九品巡检官暴式昭罢职后百姓冒雪送粮的场景,让“廉者民之表”的古训具象为可触可感的温暖;范仲淹“先忧后乐”的家国情怀,即使党员们早已耳濡目染,却依旧为先贤的精神所动容。这些苏州历史上的清廉典范,用生命践行着“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的朴素真理,为新时代党员树立了精神坐标。
观影思辨明志,筑牢拒腐防变防线
参观完故居,党员们来到明德学堂观看廉洁教育短片。短片以艺术手法再现现实矛盾:男主角面对老同学的金元攻势,在工程漏洞前陷入两难。当母亲取出泛黄的童年画册,那些关于"做人要像玉兰守节、松柏立骨"的叮咛,如清泉涤荡着被世俗蒙尘的心灵。这个充满江南韵味的故事,恰似一面明镜,照见“人情往来”与“原则底线”的博弈。
观影后的讨论中,党员们展开了讨论,如何辨别"礼尚往来"与"权钱交易"的界限?怎样在亲情友情面前保持政治定力?真实的案例与艺术的呈现交织,让纪律教育不再是冰冷的条文,而成为有温度的情感共鸣。
刀刻纸上春秋,镌刻初心使命印记
活动的最后,工作人员带领党员们完成最后一项环节:拓印。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党员们执起笔刷,将文化石刻上的玉兰与松树拓印于素扇之上。当扇面缓缓揭起,石刻的纹路在扇面显现出来,玉兰的皎洁与松枝的苍劲跃然眼前。
党员吴叔叔感叹道:“玉兰高洁,松柏坚韧,这是每个党员都应学习的精神品质。”这番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党员梁阿姨附和道:“把这样的图案拓在扇面上,也是学古人以物明志,坚守初心,牢守底线”。这些承载着文化基因的扇面,既是可随身携带的"廉政提醒",更是需要终身践行的精神誓约。当党员们手持自制的“清风扇”走出明德教育馆时,扇面上的墨香与庭院里的松香交织,化作砥砺前行的精神力量。
此次活动以历史为镜、以案例为戒、以文化为魂,推动党员在沉浸式体验中校准思想坐标、厚植廉洁基因,切实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党员干部队伍注入精神动力。(夏诗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