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亭林研究学人录】访昆山市顾炎武研究会原秘书长王顺保:点校《天下郡国利病书》的艰辛之路)
顾炎武,字亭林,昆山人,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和学者,其编撰的《天下郡国利病书》为一部历史地理学著作,记载了中国明代各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此书从他27岁开始编写,成书历时20多年,是一部凝结着他殷殷心血和家国情怀的巨著。
近期,94岁的王顺保老人回忆起27年前点校出版顾炎武之皇皇巨著《天下郡国利病书》的曲折经过,还是像他年轻时那样充满激情。

▲2024年11月6日,贺雅宜记者在王顺保家中采访王老(右)。
研究会“一号工程”
昆山市顾炎武研究会成立于1991年。年轻的一个社团自加压力,1997年决定把点校出版《天下郡国利病书》,作为一项头等大事。
“这是一部350多年前的古籍,准确反映其原义,对于理解顾炎武思想极为重要。我一直在想,让顾炎武的古籍活起来,是我们昆山人的责任。”彼时,王顺保已退休,担任研究会秘书长,这本书的点校出版事宜就落在了他的身上。王顺保曾担任昆山县(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那时对古典文学、历史学知识并没有多少基础,所以一切要从头学起。”凭着一腔热情和决心,王顺保一头扎进了这片卷帙浩繁的天地,啃起了这块硬骨头。
工作目标定好了,一个个难题却出现在眼前,仅为了确定点校的底本,就费了不少周折。王顺保介绍,清宣统年间的《天下郡国利病书》稿本,曾归藏于昆山亭林祠,后被昆山公立图书馆收藏。抗战时,该书被寄存在陈墓(今锦溪)陆缉安家,抗战胜利后从陆家取出放到银行库房保存。新中国成立后,作为重要文物,在无锡的苏南人民行政公署将其存放到苏南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后又转到南京图书馆成为“镇馆之宝”。这部书共分60册,20%是顾炎武亲笔所写的,80%是别人手抄的,字体有大有小,并且没有标点。这个稿本自然弥足珍贵。在馆方支持下,王顺保等人看了第1册和最后1册,花了1个多小时,还用相机小心翼翼地拍了十几张照片。然而,书籍松散了,他们不敢多翻,怕弄坏成了历史罪人。
后来,王顺保又想到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一部《天下郡国利病书》,即《四部丛刊》影印本,县志办曾买过一套。于是,王顺保决定就用这一套进行点校。他马上与亭林印刷厂联系,将书拆开来重新打印,弄好后再装订送回完璧归赵。
为确保点校工作顺利进行,王顺保等在想方设法筹集费用的同时,还争取得到市里相关领导的重视和关心。当时,电脑还不十分普及,亭林印刷厂抽调10来个骨干,在键盘上一个字一个字地敲,最终才敲出了“整本书”。
236万字的巨著面世
给古文加注标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要做,必须做出精品。王顺保诚恳邀请他熟悉的退休老教授加盟,但都因“视力跟不上”“专业难度太大”等原因没有如愿。多次碰壁之下,王顺保想到了对古文颇有研究的昆山中学老师程羽白:“程老师认为这是昆山弘扬传统文化的大事,不假思索,一口答应,并表示分文不取。”
程老师当时已退休,在葛江中学边开了一个小店。接上了点校工作重担,程老师花了整整一年时间,严谨审读,为这本书标注标点。后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又完成了复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点校取得决定性成效,这一干就是三载春秋。因用眼过度导致视力下降,王顺保的眼镜也换了两副。
曾在上海某校做过语文老师的蔡清簠是昆山人,也是当时研究会会长俞明的老同学。当听说研究会正在点校这本巨著,就写了一封信给研究会,说他来帮助再校一遍。“这其实是三校了,蔡老师又校对了3个月,光信件往来沟通就达七八十封之多。”王顺保说。最后,点校完成的稿本送到苏州大学历史系,请专家审阅,得到了专家的一致认可。
点校完成后,就是印刷出版了。出于审慎,出版社又请复旦大学相关专业博士来审稿,基本上没做改动。王顺保说,总的来说进行了“四改”:一是按照现代人的阅读习惯进行改版,将古籍原来的竖排改为现代的横排;二是将繁体字改为简体字;三是对文章加注标点;四是对文中重要部分改为黑体予以突出。就这样,最终形成了可以提供给出版社出版的六册一套的书稿,共计236万字、2800页、90张图片,摞起来足足有16厘米的厚度。
一书难求的盛况
这部巨著的点校所形成的书稿,得到了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的认可,又经过出版社的“内部三审”,终于在2002年出版面世。这是一部代表昆山人的古籍点校水平的精品力作。“经历这么多年,这么多人参与,出版了这本书,现在来看也不落伍。”王顺保感慨地说。
这部书共印1000套,出版后即在北京图书展览会上获奖,并出现“一书难求”的现象。当时,除了赠送给市直属机关各部门、有关出资单位,还在上海一鸣书店放了几套,没想到被一抢而空。
得知这样一部鸿篇巨著点校版本出版,不少学者、相关研究部门都提出想要购买收藏。比如,顾炎武终老地山西省曲沃县也提出要收藏,台湾的学者也进行了书籍交换等。
市顾炎武研究会,作为一个基层社会社团,用一种“全周期”高质量的管理方式,对待古籍的点校和出版工作,在业界赢得了强烈的赞誉。这套书成为后来其他出版社出版此书的标杆,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基础版本。对此,王顺保深有感触。倾注了浓厚的情感,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都从眼中看过、手上捋过。虽然时隔多年,他回忆起当年依然印象深刻、条理清晰。“我们尽心尽力终于完成了出书的心愿,为后世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今天看来,还是值得的。”这位九旬老人动情地说。
今天,我们秉承顾炎武的精神,了解顾炎武的思想,不能忘记像王老这样为挖掘、整理顾炎武著作和思想默默付出、作出贡献的人们,他们是令人尊敬的研究者、赓续者和传承者,在传承弘扬顾炎武精神的道路上有他们洒下的辛勤汗水和闪烁星光。
作者:昆山市融媒体中心退休记者 贺雅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