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上下楼终于踏实了!握着这扶手,就像有了定心丸。”7月10日清晨,书院弄6-1号居民楼里,76岁的张阿婆扶着崭新的扶手缓缓走下楼梯,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
当天上午,张阿婆特意整理好衣着,步履比往日轻快许多,在海棠先锋黄志纯的陪同下走进了平江街道旧学前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见到社区党委书记李纳时,她紧紧握住对方的手,声音略带颤抖:“太感谢你们了!这些扶手装得太及时,以后我这把老骨头上下楼再也不用提心吊胆,你们真是把我们老年人的事放在了心坎上!”
这座老旧居民楼在前一天刚刚完成扶手安装,这个看似简单的设施,却为楼里十几位高龄老人架起了一道 “安全防线”。
走访听民声:高龄老人的 “下楼难” 困境
书院弄6-1号小区是典型的老旧小区,6层的砖混结构,没有电梯,也没有物业。楼内常住居民中,80岁以上老人有10位,90岁以上老人2位。
“我们楼里的老人,下楼就像闯难关。” 在日常社工大走访中,居民张阿姨拉着社区网格员杨燕的手道出担忧,“前阵子三楼的陈伯伯下楼时没站稳,摔成了股骨骨折,住院躺了三个月才勉强能下床。年纪大了恢复的也慢。”
张阿姨的话道出了楼里居民的共同心病。实地走访时,网格员发现,尽管该小区楼道前几年刚完成翻新项目,墙面粉饰一新,但仍存在安全隐患。由于安装楼梯扶手未纳入更新范围,90岁的沈爷爷坦言:“每次上下楼都得扶着墙挪,腿肚子直打颤。现在能不下楼就不下楼了。” 这些细节被一一记在走访记录本上,成为旧学前社区党委亟待解决的 “民生清单”。
快速响应:从诉求到行动的 “加速度”
居民的期盼,就是工作的号角。收到社区网格员反馈后,旧学前社区党委牵头召开协调会,邀请楼幢居民代表、项目施工方共同商议方案。“扶手高度要符合老年人使用习惯”、“转角处必须加装防滑凸点,防止手部打滑。”“材质得选防锈耐用的,后期维护成本才低。” 会上,各方围绕细节展开讨论,最终确定了扶手安装的具体方案。
施工过程中,社区网格员全程跟进。考虑到楼里老人多,施工队特意调整了作业时间,避开老人午休时段。安装期间,网格员每天上门查看进度,及时协调解决施工中遇到的管线避让、墙体固定等问题。
扶手落地:民生实事暖人心
“安装师傅特别细心,连螺丝都拧得牢牢的。”76岁的张阿婆在家人搀扶下,试着走了两个台阶,“这扶手不晃不滑,抓着稳当,以后自己下楼倒垃圾也敢了。” 楼里的老人们闻讯都来 “尝鲜”,大家扶着扶手上下楼,脸上洋溢着安心的笑容。
楼道里的居民们纷纷议论:“小小扶手,大大温暖,社区把实事办到了我们心坎上。”
长效治理:从 “解决一件事” 到 “办好一类事”
“安装扶手只是开始,我们要建立长效机制,让适老化改造惠及更多老人。这扶手不仅是物理上的支撑,更是社区对老人的关爱。” 看着楼里老人扶着扶手安全出行的场景,旧学前社区书记李纳感慨道。在老旧小区改造的进程中,这样的 “微更新” 或许不起眼,却实实在在地提升着居民的幸福感。用一根扶手的温度,诠释着“以人民为中心”的社区服务理念,让每一次走访都成为温暖人心的“接力赛”。